字体
第(2/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创2:23)

    因此男人要娶女人回来,夫妻本为一体!

    同登清净天再饮天心水重结连理枝

    03一22下午12:23(发)

    阿丹,这个是我做的,里面有我对姻缘的理解,我想你,我也想你珍惜我,我想你我想你我想你

    03一22下午12:50(发)

    想你

    03一23下午5:49(发)

    微信文章链接:北大红楼今犹在,世上再无蔡元培

    前不久,作家刘震云在北大演讲,

    他说:“一代代北大人认同,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开创地。”

    一番话下来,不禁令人作怀古想。

    当年北大出了许多大师c先驱,

    从精神上c文化上乃至格局上,

    深深影响和引领着一国之发展。

    而北大之所以能成为北大,

    都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蔡元培。

    01

    要有新的国民,必须有新的教育

    1912年,受孙中山之邀,

    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

    在借来的办公室里,与次长范源濂之间,

    两人曾有过这样一番有趣的争论:

    范源濂说:“办学要从小学办起,

    如果小学都办不好,何以办好中学,

    中学都办不利索,怎么办得好大学?”

    秘书听了,连连点头,蔡元培却摆摆手:

    “没有好的大学,中学的师资从哪儿来?

    没有好的中学,小学的师资又从哪儿来?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松松垮垮,

    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蔡元培出生于1868年,

    维新失败后,历造兵c练军c变法,

    他最终看到了教育才是唯一的救国出路:

    “欲变新的国家,必须有新的国民。”

    彼时,蔡元培正欲在教育上大施拳脚,

    却遭遇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蔡元培不愿与独裁者合作,愤而辞职。

    袁世凯说:“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

    但蔡元培去意已决,毫不客气:

    “元培亦以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

    一句话就让袁世凯下不来台。

    不慕权位,志在变革,可见一斑。

    此后,蔡元培赴欧考察学习,

    直到1916年,袁世凯郁愤而终,

    黎元洪当上总统,马上发出一封邀请,

    恳求他回国出任北大校长。

    回到上海,朋友们都劝他说:

    “北大太,烂到流脓,

    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而有碍于自己的名声。”

    蔡元培说:“既然知道它是之地,

    那就更应该进去整顿,君子爱人以德,

    就算失败,也算尽了心。”

    1916年深冬,寒风萧瑟,

    去往北平的道路显得十分迷茫。

    此去一行,结局是喜是忧,他也不知道。

    1917年1月4日,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一天,

    北大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敬等候新校长。

    蔡元培从车上下来,众人纷纷行礼,

    只见他一反历任校长的目中无人,

    脱下礼帽,郑重地向校工们回鞠一躬。

    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