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文要借出的银子是十三行的行佣。所谓“行佣”就是行商在被被颁发执照准许入行时要交到公所里一笔数目不菲的保证金,之后每一年年底行商又要将自家当年利润的一成存入这个基金里面,一旦行商破产造成行欠不清,或者应付朝廷摊派的捐银等事项从这里面支出,为的就是未雨绸缪,全体行商抱团取暖,风险共担。蔡世文做了总商之后,又联合所有行商向粤海关提议“保商风险巨大,凡是来往的外洋商船应缴其船货价值的百分之三为‘规礼’进入行佣为公用金,以规避万一危急”并最终得到了许可,使行佣进一步变得充裕起来。行佣说来是大家的银子凑在一起扔进了一个篮子里面以备不时之需的基金,但绝不是任凭哪一个行商就可以随意支取的,这笔银子在全体行商共同监管之下,动用分毫有着严格的审批流程,也要经过全体行商决议同意并经总商及粤海关监督最后批准方可实行。
按理说,伍家的“元和行”此时是不具备动用行佣条件的,因为“元和行”此时既没有破产,所有财产也没有被充公,还属于一个在正常经营的行商,并且自年初以来已有三家行商倒闭动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银两,此时的行佣只有五万两不到的模样。但蔡世文之所以打行佣的主意,待将其借与伍家是经过通盘考虑的,首先,如果“元和行”真是破产了,这笔行佣也是要动的,而且还不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还是需要自家及其他行商另外再拿出大额银两替伍家补贴进去,与其做这样既出力又不讨好的事,还莫不如先将行佣借给伍家让其独自再支撑挣扎一番,还可为自己赚得一份好名声,可谓一举多得;其次,“元和行”创立只有短短的二年光景,弱而无争,加上伍国莹平时又是一副懦弱谦卑的样子,素与众行商无矛盾无仇怨,到时候计议起动用行佣借与伍家的这件事情来阻力会小很多,再加之伍国莹是“同文行”出来的老人,潘有度作为公所里面的一方强大势力,不管其本意如何,都会在众人面前显示他潘家抚今怀昔不弃故旧的一种高姿态,不会从中作梗反对,有了潘家的支持,再加上身旁的卢观恒赞成拥护,其他行商就是有心抵触也无非只是螳臂当车隔靴搔痒而已。
蔡世文当然是要把人情做足,也担心伍秉鉴借了银子不去用在经营上,所以他在说出了要动用行佣三万两银子借与“元和行”的想法之后,又不忘谆谆叮嘱了一番:“将行佣借与行商经营从无先例,不说拿到桌面上其他行商同意与否,单说这我与卢东家为你提这般动议就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话说过来,自己酿的苦果要自己吞咽,自己的梦同样要自己圆,拿了这笔银子之后,你是必要深蹲下去付出一番辛苦尽力扭转不利乾坤局面的,至于东印度公司与粤海关那里,我和卢东家也与你一同走动一番,尽量上下撺掇得以时日上的宽限。其实呢,我也不知道‘同文行’宪臣(潘有度的字)那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他财大势大,怎能坐视为自家耕耘几十年的老帐房先生深陷泥潭不能自拔而不管呢?唉,要是他肯出手帮衬一下,何至于让我等在这里如此不猧不魀左右为难?!也罢,银子多了有多的用处,银子少了有少的用法,三万两银子虽然使起来会显得捉襟见肘,但几个筋斗翻滚下来也会有可观盈余的,再坚持上个二、三年,这沟坎也就迈过去了,你这后生要好自为之啊!”
别说,蔡世文这番话入情入理说的情真意切,虽然话里也有挑拨自家与潘家关系的意思在里头,但秉鉴听了也是心头不禁一热,不管怎么说,蔡世文和卢观恒终究都是没有袖手旁观,尽管都没有从自家兜子里掏银子,但至少都是帮着积极谋划出主意的。蔡世文说的也是实情,行佣是全体行商集资而来,动用行佣借与自家经营确实是呕心难办之事,能够答应借与自家三万两银子实属不易。想到这些,伍秉鉴对蔡、卢二人深施一礼,“二位东家对伍家仁山义海恩若再生,伍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