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令,在石首县开衙挂印一直做到李闯王打进北京城c吴三桂开山海关,他不愿意为清廷做官,于是告老还乡,在齐家堤口建成一座深宅大院,安享晚年。
越公坎坷半世,历尽艰辛,九死一生,是上苍赐给他一切。到了晚年,他一心行善,笃信道教,花巨资在荆江大堤沿线的芦苇荡边修了很多道观,以超度把财富留给他的桐油商和用自己的生命为他搭建生命之桥的六位兄弟。他说他是上天的金枝结下的金果,是一轮明月救下的头陀,因为那个救他的渔家女就叫明月。于是他把这几座道观分别命为金枝观c金果观c明月观c头陀观c扬子观和普济观。几百年来,洞庭湖畔芦苇荡边的这些道观香火格外旺盛,人们说上有金枝金果,下有明月头陀。可惜这些道观在文革中毁于一旦,只留下几个地名,像金果公社c金枝乡c普济观c堤头埠c拖船埠。今天,我们从这些名字里或许能想象到那昔日的繁荣。
为了安葬船主和船工,为了永远的纪念他们,越公任石首县令时,征集民夫专门开挖了一条河,把那只破败的油船从沼泽里拉回齐家堤口旁的麻布拐。上岸的那天盛况空前,越公请来七七四十九个道士,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并在油船拖上岸的地方建了一座道观,里面供奉的就是那位桐油商和与越公生死相依的六位兄弟。人们把这里称为拖船埠,把这座道观称为拖埠观,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道观于本世纪初由齐氏后人重建,至今香火旺盛。
越公育有四子,长子懋就是现居齐家河岭的一支先祖,而幺房的沿江而上到了离齐家堤口三十华里的郝穴,在以后的叙述中我会重点提及,因为郝穴是我的第二故乡。
当年从江监石三县,湖南南县c华容来齐家堤口赶庙会的老表从四方涌来,把个小镇挤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登上荆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中央高耸入云的狮子台,台下用拾根粗大的圆木打在黄土中,形成了两朵梅花,人称梅花桩。两只狮子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和锣鼓声中,先后跳上了木桩。从湖南来的狮子在南边的梅花桩上,人们把他们叫南狮。湖北的狮子在北边的梅花桩上,人们把他们叫北狮。一南一北,一黄一红两头狮子南北对峙,相互作揖打拱。礼毕,他们在万众欢呼声中,在小小的梅花桩上做作各种高难动作。梅花桩的旁边,是用一百四十八张八仙桌叠起的高高的狮子台,狮子台的顶上,高挂着一个小红绸包裹,里面装着一锭五十两的银元宝,红绸包裹的旁边挂着一个巨大的绣球。来自湖南湖北的两只狮子,从梅花桩的两旁,各自爬向高台,这就是齐家堤口庙会的高潮——爬云梯。
每张桌子都有一条腿悬在空中,三条腿的桌子叠了一百四十八层,不说在上面舞狮子,就是从底下往上望望,都会望掉帽子,令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两头狮子从梅花桩上起步,从高台的两边往上爬,边爬还要边做悬空c倒立c翻滚c亲昵c嬉戏等高难动作。谁先爬到顶端,摘到包裹,银元宝归谁。谁先摘到绣球为胜。
在万众欢呼声中,两头狮子的比拼到了白热化。人们一会屏住呼吸,一会惊呼,一会长吁一口气,一会拼命狂喊,拼命鼓掌,为各自的队伍加油。
靠北的那头狮子,舞得格外灵动。趁着狮子跃起的间隙,我们看到,后面的舞狮者是一个背阔腰圆的小伙子,英俊的脸庞,秀气中透出逼人的英气。大大的眼睛,眸子里散发岀灼灼的光芒。剑眉入鬓,鼻若悬胆。特别是那微微上翘的嘴唇,让人过目难忘。身高八尺,一身过人的功夫,让现场的观众看得如醉如痴。“好”!“好”!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只见他们那头狮子在高台上一会跃起,一会扑下,一会倒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一路领先地把红包摘下。这时,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叫好声,欢呼声,鞭炮声和欢快的锣鼓声汇成一片,整个齐家堤口街中央就像一锅煮开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