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请黎元洪都督做主捉拿凶手。

    ⊙梁鼎芬被民国政府任命为光绪皇帝陵墓(崇陵)的监工。1913年,民国政府拿不出尾款,梁鼎芬只好亲自出马。他先是派人到北京订购了二三百只陶瓷酒瓶运回西陵。到了冬天大雪纷飞时,他带着十几个人到崇陵宝城之上,将每个酒瓶都装满洁白的雪,然后塞好瓶口,封上红纸笺,上书“崇陵雪水”。这些瓶子被他运回北京的住所,他写了一份公启,说明崇陵应栽树的理由。然后把北京城里的前清官员富绅的家庭住址打听清楚,之后,他就带着那份公启,领着人,用人力车载着雪水瓶,按照道路的远近和预定拜访人的先后次序,一一拜访。对方如果把钱给了,梁鼎芬就千恩万谢;对方如果敷衍,梁鼎芬就脸色突变,破口大骂。

    ⊙梁鼎芬与章太炎评当世之维新人物,梁曰:“康有为霸气纵横,不失为一佳士,唯深沉不可测,传其颇有做皇帝之野心,君识其人,亦谓可信否?”章太炎对曰:“君误矣,皇帝人人可做,康有为如仅图为皇帝,尚不足为异,最荒谬者,则其人竟妄想欲为教主也!”

    ⊙辛亥革命后,郑孝胥跑到上海找了一栋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凡是诗文信件题识,仍用宣统甲子,从来不用民国年号。他的朋友做了民国的官一旦被他知道,就会遭到他狂暴的谩骂:“群盗如毛国若狂,佳人作贼亦寻常。”

    ⊙郑孝胥自恃学贯中西,尤其是在书法上,傲视天下。他的字可谓一字千金。当时中国“交通银行”四个字,就是以四千两银子从他手中索取的。1915年刊印的初版《辞源》的书名“辞源”两个字,他即收润笔费五百两雪花银。为商务印书馆题写馆名,只五个字,即索银每字两千两。尽管已经写好了,可是由于商务印书馆要求其在题款时,应注明题于“民国某某年”,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大清遗臣,他当场将墨宝付之一炬,一万两白银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民国成立之后,郑孝胥依然长辫在头,房中插着黄龙小旗。袁世凯、黎元洪曾先后请他出任教育、交通总长,但郑孝胥均以“不事二主”为由拒绝。一心复辟的郑孝胥的这些举动赢得了溥仪老师陈宝琛、庄士敦等保皇派的好感。他们以郑孝胥“有骨气,道德文章、才干魄力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人”为理由,将他推荐给了溥仪,成为溥仪后半生最亲近的大臣。

    ⊙郑孝胥在给溥仪讲《资治通鉴》时,话题忽然转到了溥仪未来的“帝国”上,他说:“帝国的版图,将超越圣祖仁(康熙)皇帝一朝的规模,那时京都将有三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一在帕米尔高原之上……”

    ⊙郑孝胥在上海时生活拮据,据上海名医陈存仁回忆,郑的书房桌面玻璃下压着八个字:亲友求书,概照润例。陈请郑题写一个书签,一块钱,郑推销似的说:“你不如多写一些,我今天可以当场交卷。”

    ⊙九一八事变后,郑孝胥以在“东北建立帝国”为前提,与伪满洲国主要策划者土肥原贤二达成协议,之后诱使溥仪来到东北。来到东北后,溥仪放不下皇帝的架子,不愿屈任“满蒙共和国总统”。郑孝胥为此多方周旋,并向日本人保证,只要让他出任未来的内阁魁首,“皇上的事由我包办,无所不可”。得到日本人的肯定答复后,郑孝胥威胁溥仪说:“日本人说得出做得出,眼前这个亏不能吃。何况日本原是好意,让皇上当上元首,就和做皇帝一样。臣伺候皇上这些年,还不是为了今天。若是一定不肯,臣只有收拾铺盖回家!”

    ⊙郑孝胥谈富国强兵之计,说:“极简单,两字妙诀,‘借款’而已。”闻者不解,郑私语曰,“我国借了外国人的款子,外国人穷了,我们便富了!”

    ⊙段祺瑞组内阁,电招郑孝胥任交通部部长,郑孝胥回电:“家有小事,不能前去。”

    ⊙德国亨利亲王曾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