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中国小说史,学生很少,只有六七个人听,沈讲课字斟句酌,语速很慢,一堂课讲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沈从文的祖父曾经做过清朝贵州提督,父亲是军官,民国后曾竞选湖南省议员,刺杀袁世凯不成,被迫隐姓埋名逃亡西北。

    ⊙据传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校长胡适曾从中撮合,罗尔纲辩驳说:“我和张兆和同班,还同选过一门只有七个人选的《说文》,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更哪有作为校长的胡适去介绍师生恋爱!绝无此事。”有人去向张兆和本人求证,张不置可否,只笑笑说:“报纸上有此一说。”

    ⊙沈从文回忆小时候,小学生中间定过几条“奖惩律”:见仇远走者,罚钱一文;被打起包不哭哼者,赏钱一文;在别处被二人以上围打不伤者,赏钱二文;被人骂娘二句受到挑战而不敢动手者,罚钱二文。

    ⊙沈从文初到北京时,又穷又没名气,没有生活来源,住在一个租来的小房间里,冬天没有暖气,沈称之为“窄而霉小斋”。

    ⊙郁达夫在那篇著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文章里,为穷困落魄的沈从文出了三个主意:上策是找份工作,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中策是回家;下策,或者去当兵,或者去做贼,并建议先从沈家的有钱亲戚熊希龄偷起。

    ⊙据说梁实秋在中国公学教书时,有一次胡适请吃花酒,别人都有自己相好的姑娘,只有梁“大窘”,只好由胡适代叫了一个姑娘。吃了一顿饭,连姑娘是什么模样都没敢看一眼,梁回到家后,向妻子汇报,总结说:“买笑是痛苦的经验。”

    ⊙抗战中,老舍和梁实秋在募款劳军晚会上一起说相声,接连两个晚上,轮流挂头牌,先是老舍“逗哏”、梁实秋“捧哏”,而后是梁实秋“逗哏”、老舍“捧哏”。演出前,梁实秋反复叮咛老舍:表演到用折扇敲头的时候千万只可“略为比画而无须真打”。老舍唯唯答应。到了台上表演,老舍不知道是一时激动,还是有意的,抡起大折扇狠狠地敲打梁的额头,正好把梁的眼镜打落,梁赶紧伸手接住,台下观众立刻叫起好来,高呼“再来一回”。

    ⊙梁实秋在北师大上课,给学生讲Burns(英国诗人彭斯)的一首诗,情思悱恻。一女生听得泪下如雨,讲到惨怛处,这女学生索性伏案大哭起来。儿子问梁实秋:“你是否觉得很抱歉?”梁实秋回答:“不。Burns才应该觉得抱歉。”

    ⊙七七事变后,梁实秋痛哭失声,对大女儿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

    ⊙北大成立,普通教授之外,还有名誉教授和研究教授。1934年,梁实秋初到北大做外文系主任时,才三十出头,被聘为研究教授,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一次,有人故意当着很多人的面大声说:“我这个教授是既不名誉也不研究!”

    ⊙杨振声任青岛大学校长时,邀请胡适来学校演讲。不料轮船抵达时,因风浪太大,无法上岸,胡给杨发了一封电报,说:“宛在水中央。”杨接到电报后,回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930年5月,胡适迫于政府压力,辞去中国公学校长,由马君武接任,胡适说:“马先生是孙中山同盟会的秘书长,地位很高。只是脾气不好,一言不合,就用鞋底打宋教仁的巴掌。他不肯信任人,事事要自己抓,连倒痰盂也不放心,要去看过。不肯信任人,人便不敢负责;事事自己去抓,便行不通。”果然,马接任校长才一两个月,学生闹风潮,马就被赶走了。

    ⊙1926年7月,凌叔华和陈西滢在北京结婚,凌是崭露头角的女作家,陈则已是北大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婚后两人各用各的书房,凌写好了什么小说,都对陈“保密”,陈写好文章后,也不给凌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