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个人一点哲学都不懂!”几十年后,殷却接了胡适的“班”,成为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

    ⊙一次在胡适家里集会,徐志摩一进门就从袖里掏出一件东西给别人看,原来是一具小小的木制的棺材,长约四五寸,红漆烁然。打开棺盖,里面装有香烟数十支,徐拿出烟来一一递给大家抽。

    ⊙国难当头,胡适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驻美大使,当天胡在日记中写道:“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

    ⊙1919年,林语堂带着新婚妻子去美国留学,由于积蓄不多,最穷的时候甚至一罐麦片过一星期。林曾经两次打电报给国内的胡适,请胡适向北大借钱寄过去,每次一千元。后来林留学回来,去见校长蒋梦麟,为两千元的事向蒋道谢,蒋很吃惊,问:“什么两千块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胡适自己掏的腰包。

    ⊙1924年左右,北大教授们分成两派,互相攻击,一派以《现代评论》为阵地,主要有胡适、陈西滢、徐志摩、陶孟和、蒋廷黻等,另一派以《语丝》为阵地,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为主。林语堂回忆:当这两个周刊关于教育部与女子师范大学问题而发生论战之时,真是令人惊心动魄。不过,林又说:事实上,只是鲁迅和陈西滢的敌对而已,“我们大家都是适之先生的好朋友”。

    ⊙林语堂中学时以第二名毕业,上教会大学时也是第二名毕业,林总结说:“我相信如果我肯在功课上努力一点,便不难得到冠军,不过我不干……我一生都不愿居第一。”

    ⊙林语堂自称“无书不读”,又对一切事物皆极好奇,“对女人的衣裳、罐头起子、鸡的眼皮,都有得意的看法”。

    ⊙林语堂出生在教会家庭,又是在教会大学上的大学,古学问功底不是很好。刚进清华做老师时,觉得自己中文太差,靠研读《红楼梦》来学习北京话,并经常跑琉璃厂旧书摊,第一次知道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

    ⊙奉系入主北京后,林语堂离开北大南下,参加了武汉革命政府,任外交部长陈友仁的秘书。不过只做了不到半年,就辞职了,林表示:我是个食草动物,而不是肉食动物,善于治己,而不善于治人,所以必须弃政治而去。

    ⊙林语堂提倡幽默,人称“幽默大师”,但林自认为不是第一流的幽默家,只是在一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人而已。有一个著名的笑话,版权就是林语堂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

    ⊙20世纪20年代后期,王云五在一个小规模的公民书局编公民丛书,立志要打倒全国最大的出版机关商务印书馆。不过王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1930年,由胡适推荐,王进入商务印书馆担任总经理,把商务带上了鼎盛时期。

    ⊙胡适经常要接见一些根本不认识的人,胡把他们都安排在星期天的上午接见,称之为“做礼拜”。

    ⊙胡适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任职时,制订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物色了五个人,来共同翻译: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梁实秋。但其他几人试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太难,都放弃了,只有梁实秋坚持了下来,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

    ⊙梁实秋主编《新月》时,一连就“人权”问题发表了多篇胡适的文章,引起很多力量的干涉,有时杂志一出刊,便被“奉旨没收焚毁”。某期,梁又编发了胡适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消息传出去后,中国公学秘书长亲自找过来,让梁撤回该稿,一向性格温和的梁,却断然回绝:“除非是胡先生自己要求撤回,我碍难照办。”于是照发不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