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陶行知的名字也出现在暗杀黑名单上,朋友们提醒他要提防着点,陶坚定地说:“我等着第三枪!”
⊙赵元任和杨步伟结婚时,给亲友的通知书上写着:当您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已在1921年6月1日下午三点钟东经百二十度平均太阳标准时结了婚;除了两项例外,贺礼绝对不收;例外一是书信、诗文或音乐曲谱等,例外二是捐款给中国科学社。胡适作为证婚人,送的礼物是一本胡适作有注解的《红楼梦》。
⊙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自任校长,以“半工半读”来管理学生,校训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这位陶校长亲自带头,上课时穿长衫,下课后穿蓝布服,和学生一起下地干农活,人称“挑粪校长”。
⊙1944年,《大公报》主编王芸生到燕京大学演讲,告诫大家:如果因为讲真话而获罪,被“抓到刑场,揪住小辫子,钢刀一举,咔嚓一声的时候,小子,你要一声不吭,咬紧牙关顶得住,才算得是一条好汉,一个好记者”。
⊙陶行知在美国读书时,跟孙中山的大公子孙科住同一宿舍;一年后转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门下,杜威就是胡适的老师,所以跟胡适又成了同门师兄弟。但陶行知对这两人都看不惯,他说最看不起两个同学:一是胡适,靠外国人吃饭;二是孙科,靠老子吃饭。
⊙一次宴会上,胡适称赞了郭沫若几句,郭在旁边听到了,特地走过来,在胡脸上kiss了一下,以表谢意。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就很有名,是物理系的才子,一天杨和另一位才子黄昆聊天,黄问:“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说看了,黄又问觉得怎样,杨把手一摆,很不屑的样子,回答:“毫无inality(创新),是老糊涂了吧。”
⊙上海有一份小报纸创刊前,主编张丹斧给胡适写信,请这位大名人为创刊号写篇文章,撑撑场面。胡适回信婉拒说:“你的来信,我应该遵命,但是此时忙,倘有工夫,我一定作点小文字送来。《小日报》出版时,请送我一份。”主编就将这封信刊登在创刊号的头版。
⊙胡适提倡写新诗、不写旧诗,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嘲笑。上海《晶报》主笔张丹斧说,胡适写不好旧诗,所以提倡写新诗,以便把写新诗的方法教给那些旧诗比他写得好的人。张恨水说新诗是“嚼在嘴里硬邦邦的干燥燥的干菜”,“不香不艳不清不秀不甜不辣没有看头”。
⊙文人多有雅癖,“补白大王”郑逸梅热衷于收藏名人尺牍、折扇、印章、名刺、古钱等,《晶报》主笔张丹斧爱收藏古镜,袁寒云则收藏古花瓶、古币、古印和古玉。有一回,袁寒云在《晶报》连载小说《辛丙秘苑》,突然半途收笔不写了,原来他看中了张丹斧收藏的一个陶瓶,张不肯转让,袁寒云就以中断连载相要挟,最后没办法,张丹斧只好认栽。
⊙章衣萍年轻时是个穷才子,胡适看他可怜,很照顾他,所以章衣萍的口头禅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他第一次去美专给人上课,开口就说:“陈公博、曾仲鸣、胡适、周作人都是我很要好的朋友!”
⊙1926年9月,张季鸾开始主笔《大公报》,并提出了著名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930年4月,胡适写信给杨杏佛,称“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
⊙胡适维新,批判中国传统的“八股文、小脚女人、太监、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族、廷杖板子夹棍的法庭”等丑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