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台湾不仅是戏剧之乡,同时也是音乐之岛。在台湾民间,流行着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音乐流派:南管和北管。

    南管是“南曲管弦乐”的简称。它原本是流传于闽南泉州一带的古代音乐,清代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台民为把这种音乐与北方系统的音乐加以区别,特称之为“南管”。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笛和拍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拍板”(由五块黑色檀板连组而成),歌唱者演唱时,按着拍板一个字一个字地拉长音调往下唱,歌词字数不多,节奏舒缓,如涓涓流水,娓娓道来,正式演奏时分“指”(有词的曲)、“曲”(有曲有词)、“谱”(有谱无词)三部分。乐音幽雅清丽,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痴迷。

    南管乐起源于元末长江以南,是伴随着南方经济文化的开拓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民间音乐。相传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适逢皇帝60华诞,清宫举行万寿盛典,四海乐师云集京城,献技献艺。当时有位福建安溪籍的大学士叫李光地,想到家乡的南乐幽雅动听,别具情趣,必能博得皇上的欢心,于是他选拔了吴志、陈宁、傅延、洪松、李义等五位名师,进京献艺。康熙听后,果然“龙心大悦”,特赐号南管乐为“御前清曲”,并要赏赐五位乐师官职,可他们思乡心切,无意为官,康熙只好赐他们为“御前清客”,赏彩伞、宫灯等荣宠之物,恋恋不舍地放他们回乡。至今,台湾各地的南管社团在演出时,台上仍悬挂宫灯、插彩伞,以此为荣傲。

    本来,演奏南管的惯例,琵琶师为首席。而如今南管乐演出,领衔的乐器却往往是洞箫,洞箫师坐首席。据说这一变化也与康熙有关:康熙听过南管乐后,异常酷爱,情不自禁地拿起洞箫助兴,参加合奏。自此,洞箫在南管乐中便身价倍增,被“提升”为领衔乐器了。

    南管乐传入台湾后,很快在城乡广为流传,融入台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广大群众闲暇之余弹唱自娱、抒发情感、怡神养性的民间艺术,并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每逢婚丧节庆或庙会祭典,由南管爱好者组成的业余“子弟团”,必应邀到场演奏,不可或缺。台湾光复之初,全台有近百个民间南管团体,其中鹿港的“聚英社”,据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他们每晚在龙山寺排练,一日不辍。而1900年前后成立于台南的“南声社”,则是目前在台湾曲艺最为精湛、组织最为完备的南管业余演奏团体。他们曾远赴东南亚、西欧各国演出,传扬中华文化,受到热烈欢迎。

    在南管音乐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南管戏”,即在南管乐器的伴奏下,以粉墨登场的演唱为主,代替南管乐的单纯演奏和清唱。戏曲清新典雅,做工细腻,讲究舞台扮演技艺;为渲染戏情的需要,使用的乐器增加了大吹、戏子鼓、叫锣和响鼓等。南管戏只唱文戏,演出戏目主要有《陈三五娘》、《孟姜女》、《王昭君》等数十种,多为情爱劝世之类的题材,已在台湾民间流传达200多年。

    目前在台湾,西方的各种“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充斥着城市的酒吧和舞厅,民间音乐日趋衰败,但在广大农村,“欧风美雨”并未减少普通民众对“南管”的偏爱。每当农闲时节,饭后茶余,人们便自发地聚集在花前月下或庙宇“闲房”,拨弄琴弦,敲起拍板,津津有味地演唱起来,陶醉于悠扬委婉的音乐王国之中,怡然自得,直到夜阑人静,方才尽兴而归。

    “北管”专指大陆北方语系的戏曲音乐。由于它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亢、激越,是婚丧节庆、迎神祭典中最能渲染气氛、振奋人心的一种民俗音乐。

    北管起源于长江以北,据说清乾、嘉年间由安徽传入台湾;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七音锣、大小鼓、响盏、古琴、唢呐、大管弦、二弦、三弦、京胡(“吊规仔”)、椰胡(穀仔弦)、箫、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