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当吴军与清军在正面战场对峙之时,左翼与右翼两个战场,双方则打得难解难分。

    吴三桂曾试图打通与耿、王两部的交通线,使反清势力连成一片。但康熙帝看出了他的意图,派大军分别在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使吴三桂、耿精忠、王辅臣始终未能会师。

    相对于左翼,右翼的西部战场更加靠近京城。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直接关系到北京的安全。对于这个心腹之患,康熙帝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试图尽快平息王辅臣的叛乱。除去这个卧榻旁的猛虎,清廷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吴三桂。

    康熙十四年底,宁夏兵变,提督陈福被害后,陕甘的形势更显紧迫。康熙帝认为陕西的叛乱,根子还是出在王辅臣的身上,只有攻陷他的老巢平凉,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康熙帝在招抚失败后,下决心以武力解决问题。他认为,“欲平陕西诸寇,必先取秦州。”秦州(甘肃天水)位于兰州、巩昌(甘肃陇西)、平凉、汉中等战略要地之间,靠近陕西。只要能夺取秦州,就能切断叛军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清军握有主动权。

    秦州城高墙厚,要打下它,必须靠火力凶猛的红衣大炮。康熙帝命都统海尔图等,率兵护送红衣大炮至秦州。康熙十四年三月四日,“定西大将军”多罗贝勒董鄂率大军将秦州包围。城内叛军在一万人左右,围城的清军大约有两万人。围城半月,四月二十日,从四川、平凉来救援的叛军万余人,与城内被困的部队里应外合,向清军展开攻势。清军靠着火力上的优势,将叛军击溃。其后,双方又屡有激战,但叛军始终未能击溃清军。战斗呈焦灼状时,清军总兵孙思克率部奉命从巩昌前来增援。这支部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胜利的天平,压向清军一方。城内的叛军,战斗意志崩溃,在总兵陈万策的带领下,出城投降。增援秦州的四川和平凉的叛军及城内的将领巴三纲等一并逃走。收复秦州后,董鄂即遣“振武将军”佛尼勒、内大臣坤巴图鲁、总兵孙思克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秦州附近的礼县、清水(今仍名)、伏羌(甘谷)、西和等县城。

    收复秦州后,康熙帝派一部分清军开赴栈道,增援汉中。另一部开赴平凉南的陇州(陕西陇县)守卫。都统海尔图等护送红衣大炮,向平凉进发。

    失去秦州,王辅臣大感震惊,急忙将兵力收缩至平凉固守。除平凉外,叛军还占据庆阳、定边、固原、延安、兰州等处,但基本属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在清军围困秦州的同时,已向兰州、巩昌叛军发动进攻。康熙十四年五月,西宁总兵王进宝部包围了兰州。兰州为“河西五郡咽喉”,叛军拼死防守。一个月来,清军数度将冲出城的叛军击溃,清军自身也伤亡惨重。因后勤补给通道被切断,叛军造木筏百余只,企图渡黄河突围。王进宝在黄河岸边埋下伏兵,叛军未能逃出。王进宝与布政按察使伊图派人到城下,宣谕朝廷的招抚政策,承诺如投降,即赦免一切过犯。叛军走投无路,六月二十七日,在总兵赵士升及原任布政使成额带领下,共计五千余人出城投降。

    张勇亲自率部队包围了巩昌,王辅臣急派副将任国治等率三千人,由巩昌东门潜入城内增援。与原城内守军合兵一处,共计万余人,分四门杀出,直奔清军大营。城上城下炮声隆隆,激战中,双方都有不少人死于对方及己方的炮火下,清军游击张大选追至城下,中炮而死。

    六月二十五日,“安西将军”穆占、总兵孙思克赶到巩昌增援,将城池团团围住。清军派已投降的陈万策、谢辉等人入城,宣谕康熙帝的赦免诏。叛军总兵陈科等率部出降。

    六月二十九日,“平逆将军”都统毕力克图攻占延安,及延安府下辖的肤施、保安、安塞、宜川、延长、安定等县。陕甘边界重镇定边,也于六月初被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