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收复。
清廷一边不断给西北叛军在军事上给予打击,一边加紧对王辅臣的招抚。康熙帝知道王不敢降,怕被秋后算账。于是在七月,给其发去一道敕谕,为其宽心。
数日后,王辅臣回奏康熙,仍称康熙为“皇上”,表现得很是恭谨。奏疏称:“皇上念及兵民,概从赦宥,但如何安抚,天语未及。在事兵将,未免瞻顾。”
王辅臣的这份奏疏,无疑是投石问路,康熙看出他已有降意,只是对朝廷的承诺还是不放心。鉴于王辅臣以往的反复,康熙帝并不急于再给他承诺,他深知“抚”的前提是,要拿得住对方的死穴。现在给他再好的保证,都不如军事上再来一次痛击,这样以后的思想工作就好做了。
康熙帝下令张勇、董鄂诸将,速行攻取平凉。同时,尽快破固原,以便夹攻平凉。但就在此时,兴安游击王可成等复叛,总兵党塞与道臣兴永朝开赴西安,将军席卜臣率部离汉中,不知去向。不久,得到席卜臣报告:因军粮告急,被迫离开汉中,于八月六日至西安。而兴安叛军已与四川叛军会师,攻破旧县关,直逼西安。南山“群盗”又从各处杀出。形势可谓急转直下。
形势的突变,令人猝不及防。康熙帝下诏严厉责备陕西总督哈占及诸将领,随后命令“诸将当益急攻平凉,勿得稍缓”。为保证攻取平凉,他令驻守榆林的土默特、鄂尔多斯兵“速赴西安”。
在康熙帝的严厉督促下,董鄂、毕力克图、阿密达等部已于八月十五日抵达平凉。但因兵力不足,所以包围得并不严密。这时,王辅臣命人从城楼给董鄂射下一封信,信中说:他曾派官员王起凤赴西安,谈判受降,已过两月,不见回来,因此士卒都很疑惧,以致不敢降。董鄂接到信,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斥责其迂腐,所谓兵贵神速,在如此有利的情况下,应该先打了再说。把对方打痛了,也就不会再提那么多条件,自然也降得爽快。他严令“速行围城,务期剿灭”。至于王起凤,可以遣还平凉。
从奏报康熙帝,到接到回复,这里面有个时间差。同时也许是觉得兵不血刃,降伏对方功劳更大,也许是对己方兵力没有信心,怕强行攻城,将王辅臣逼上绝路,反而有失。董鄂部在平凉城下,就这么松散地围着。比起这位董大人,王辅臣可老辣许多。他一边加强城防,一边竟然还分出部分兵力,增援固原、庆阳等城叛军。庆阳叛军本来已接受朝廷招抚,但被王辅臣派遣的周养民部包围,又重新反水。
平凉告急,惊动了吴三桂。他深知此地的意义,连忙遣云贵地区数万名少数民族士兵,赶到平凉协助王辅臣,并命令四川叛军急援平凉。王屏藩接到命令,亲率大军开赴秦州,吴之茂率部出川,进入屯单家和等处,谭弘也率所部向平凉增援。还有兴安的叛军,也进犯商州大峪口。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清军从具有大好形势,到身陷险境,完全是因为董鄂到平凉日久,却“高坐不即攻取”,致使王辅臣敢于分兵援助其他处叛军,由于清军集结平凉,又招致四川叛军前来会战。如果能及早攻取平凉,那么叛军也就没了应援之念。
康熙帝质问董鄂:你们拥大军于平凉,所司何事?现在不攻取,更待何日?他又下了一道命令:速取平凉,剿除逆贼!
谁知知都统海尔图又汇报说:运炮的屯夫都逃跑了,请求从京师调发熟悉火炮的满汉军前来平凉。真是要把康熙帝气疯了,立刻解除海尔图参赞的军职,令董鄂仍遵前旨,速攻平凉。
九月二十三日,王辅臣突然下令部队出战,这出乎围城清军意料,清军仓促应战。双方刚一接触,清军副将贾从哲、游击张太经部便开始退缩,这样把清军的阵脚全部搅乱。清军伤亡不小,提督陈福等于二十八日退至灵州(甘肃灵武)。康熙帝阅战报后,批示将贾、张两人阵前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