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亲自进京汇报。如果这些都是假的,是演戏,那他目的是什么?他儿子现在还在北京,这样做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啊?

    康熙将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招来,告诉其父谋反的消息。王继贞愣在那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他回过神来,第一个反应就是,此消息会不是假的,是否是敌人的反间计。见他不信,康熙帝命人将陕西方面的奏报拿出来给他看。王继贞看罢,吓得直发抖,语无伦次地分辩些什么。康熙帝耐着性子听完,他大概的意思,其实和皇帝的疑惑也一样,那就是他老子实在没理由造反啊?

    康熙帝其实召见他之前就想好了,见从王继贞那里确实问不出什么,便说:“你不要害怕,朕知你父忠贞,决不至于做出谋反的事。大概是经略莫洛不善于调解和抚慰,才有平凉兵哗变,胁迫你父不得不从叛。你马上就回去,宣布朕的命令,你父无罪,杀经略莫洛,罪在众人。你父应竭力约束部下,破贼立功,朕赦免一切罪过,决不食言!”

    康熙对王辅臣最终的去向,心中并不是太有底。若王与四川叛军会合,便可北进中原,长驱北京。而清军此时正汇集荆州,北方空虚,清廷面临着致命的威胁。在王继贞之后,康熙帝又派科臣苏拜携带他的招抚谕旨前往陕西,会同总督哈占商酌,挑选干员,或亲去王辅臣处,或派他人代替,向王辅臣宣布朝廷旨意,招其归顺,并尽快安抚乱兵。

    招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康熙帝也在做最坏的打算。首先加强了省会西安的兵力,以“保固秦省”。他把调往兴安等处的部队改调到西安,令他们“星夜奔赴”,不得迟误。但仍感兵力不足,而“京师禁旅,遣发颇多”,已无兵马可调。他决定再调蒙古兵,指示兵部:秦省重要,令理藩院员外郎拉笃祜等三名官员,速征鄂尔多斯蒙古兵三千五百人,调归化城土默特兵七百人,皆赴西安驻守备征。

    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归化城土默特二部、四子部落、毛(茂明安)、吴喇忒三部,计七旗兵已启行。鄂尔多斯因天寒马瘦,先行备装,等待调发。康熙帝很担忧驻守广元(四川广元)、保宁的清军遭到王辅臣部打击,为保证这支生力军安全撤退到汉中,他特遣驻北京的八旗兵(每佐领三名)“速催起程”,赴西安协守。进驻西安的各支大军,酌置留兵守西安,其余全部赴定西大将军董鄂军前,接应广元、保宁的清军撤回汉中。

    在发出上述指令后,康熙帝发现陕西兴安州(今安康)实为一战略要地,便对议政王大臣等人说:“此地西近汉中,北接潼关,东南直逼郧阳(湖北郧县),最为要地。”他命副都统穆舒浑、已任命为云贵总督的鄂善、副都统希福等部队,及增援的蒙古兵,“驰赴兴安”,共同防守汉中各处战略据点。

    在这些都部署妥当后,康熙帝又加紧对王辅臣的招抚。在派出招抚专使之后,十二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再给王辅臣发出一道长篇敕谕。

    康熙帝真的是一个很会做思想工作的皇帝,与其说这是一道敕谕,不如说是洗脑。写得是异乎寻常的感人,充满了温情,似乎要将对方融化。全文中没有一句指责王辅臣的话,所有的责任都由他自己来扛,自责没有知人善任,没有事先了解他和莫洛之间的矛盾。而莫洛的死,或许是其他原因造成,与王辅臣并无直接联系。所以之前的事,一概不予追究。只希望他回心转意,不辜负以往君臣间的情谊和朝廷的重托。

    康熙帝并非感情泛滥,此时莫洛已死,追究是谁的责任已无意义。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王辅臣跑到敌人那一边。看得出这是一位有眼光,做大事不拘小节的君主。

    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十五日,王辅臣上了一份奏折,奏明兵变原因,表示自己还是忠于清廷的。他派遣莫洛部属,原任郎中祝表正携带,代为转达。而把儿子王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