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5/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贞留下,没有让其再回北京。看样子,他虽没想反,但兵变却给他提了个醒,有些事情并不是他所能控制的,所以把儿子留下,以防万一。

    同月二十四日,康熙帝做出批示:王辅臣率部回平凉驻防,一切事宜即照前已发谕旨执行,并且表示不追求王辅臣与部下的责任。康熙帝将此敕谕交祝表正,由他带回陕西,再向王辅臣招抚。

    正在湖南指挥作战的吴三桂,一直盼着陕西王辅臣、张勇回信儿。如果他们能配合自己,必然会带动整个西北乃至中原响应,从而开辟新的战场,给清廷造成巨大的军事与政治压力!但一年过去了,他什么也没等到。他很纳闷,想不出这两人有什么理由不跟随自己,他甚至怀疑,清廷怕这两人有异心,已将他们除掉。但在康熙十三年底与次年正月之交,突然传来王辅臣兵变的消息,这对吴三桂来说,可谓是一个意外的利好消息。他赶紧拨出二十万两白银,铸“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印,交给投靠他的秦州知州巴三纲,由他转交王辅臣。

    二十万两白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王辅臣可以不在乎(清廷完全可以出更高的价),但他手底下的大兵们,却很在乎这笔天上掉下的白花花银子。王辅臣所属部队驻扎的平凉地区,原本就属荒凉的边远地区,生活一向清苦的很。而如今朝廷又经常欠饷,吴三桂白银的到来,绝对比朝廷的空头支票更有诱惑力。吴三桂指示已入川的大将王屏藩和吴之茂由汉中出陇西,到处散布委以官职的文札,各种地方武装及回、蒙等少数民族纷纷响应。原本平静的西北地区,一下子热闹起来。

    西北的热闹,对王辅臣的触动很大。此一时,彼一时。他原本就并非出自真情,效忠清廷,只是利益使然。如今吴三桂在西北地区的势力日益增大,他就不得不重新掂量掂量。跟随吴三桂,同样是一条充满危险之路。但是忠于清廷,以眼下的形势看,未必就更有保证。

    后勤不畅,粮饷经常得不到补充。别说打仗,连维持部队的稳定都会变得越来越难。吴三桂银子进军营的情形,王辅臣甚至都不敢回忆。士兵们恶狼般的眼神提醒他,只要价钱合适,时机合适,那帮大兵绝对不会对自己这位昔日老板留情。吴三桂想和他谈笔大买卖,自己如果不做,以吴三桂的魄力和财力,绝对可以在自己军中物色到合适的代理人。一想到这里,王辅臣就感到不寒而栗。上次兵变,皇帝的大度,确实令人感动。但这种大度,因何而起,却是彼此心照不宣的。秋后算账的事,他不是没见过。郑成功的父亲就是这么上断头台的,他儿子还割据着沿海地区,这么有利用价值的人,说杀也就杀了。要是等天下太平了,他王辅臣还有多大价值?兵变身亡的莫洛,可不是只鸡,说杀就杀了。那可是朝廷的重臣,功勋贵戚,皇帝的左膀右臂。对于他的死,今后总得有个说法。到时自己能否逃脱干系,这又是一个问号。

    王辅臣很想过太平日子,但时代却没有给他机会。他必须做出抉择,他只能在刀尖上讨生活。思来想去,他终于还是决定铤而走险。

    但他还是尽可能地为自己留条后路,他不再为清廷效力,但也不公开叛清。他想做棵墙头草,看看风向再说。他联络了秦州(甘肃天水),由略阳移至秦州,并摧毁了陕甘两省边界的凤县(今凤县西南)偏桥。派其部将王好文率部把守栈道,以致清军粮道不通,使得入守凤县的清兵以粮竭突围而走。王辅臣留下部分兵力协守秦州,自己率主力回到平凉。

    康熙帝得知粮道被断一事,下诏斥责“定西大将军”董鄂等人:你们到了西安,没有随经略莫洛取道秦州,却经由栈道绕路而进,托故马瘦,竟驻汉中,致使宁羌兵变,王辅臣回秦州时,你们又不跟踪追击,急忙回汉中,及至保宁军撤回,你们又仅留将军席卜臣守汉中,自统大军回了西安。已提醒你们,栈道险要,却不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