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清廷的讨吴谕旨,与吴三桂的讨清檄文,自然内容是完全对立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往对方身上泼脏水。摆出一副自己把心都掏出的可怜样,而对方则完全是狼子野心,极其不堪!

    讨吴谕旨中,吴三桂为清朝开国立下的汗马功劳,肯定是看不到的,倒是清朝给予吴三桂的隆礼厚恩,被不厌其烦地一再提起。清廷撤藩,根本原因在于不放心吴三桂手中的军权,及其在藩地的实力,但谕旨却称吴三桂是自请撤藩,朝廷为照顾他年迈齿衰,不忍心让他久驻遐荒,故允其所请。一番肉麻之话,在今天读来,都直掉鸡皮疙瘩。

    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在讨清的檄文中,大谈他当年委曲求全借兵复仇的壮举,反复申明当时跟多尔衮订有立明太子的协议,谴责清朝违背诺言,阴谋夺取了全国政权。对于这个问题,清廷的讨吴谕旨没有做任何回应,可见吴三桂所说应该是事实。所以笔者再次提醒大家,对于历史事物,我们断不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随意给古人贴标签。历史中的人和事,往往并不是非黑即白。

    道义上,双方分不出高低黑白。当然那只是旁枝末节,生死存亡,说到底,还在于军事上的较量。

    清廷的战略思路:是以荆州为固守要冲,以此死守,抵挡吴军北进正面之锋。以四川、陕西为侧翼,派八旗大军进入四川,防止叛军经四川进入陕西,从而威胁北京。以兖州、太原为南北东西的中继点,在此集结预备队,见机行事。广西方面,授孙延龄以兵权固守,以牵制吴军北进。清军此时,还是处在战略防守地位。

    受到此次吴三桂反叛的教训,康熙帝紧急叫停了撤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两藩的计划。为的是孤立吴三桂,同时也是一种无奈。若真撤了这两藩,等于是把广东、福建拱手让给吴三桂。不过效果如何,决定权此时已不在清廷手中。这得看尚藩与耿藩的智商与勇气了。清廷对于他们那是锦上添花,而他们对于清廷,则是雪中送炭,意义完全不同。

    除了对两藩,在处理广西将军孙延龄的问题上,朝廷也体现了孤立吴三桂的意图。孙延龄原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属下,级别并不高,后被孔有德赏识,不断提拔,还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孔四贞嫁给了他,让他做了乘龙快婿。在孔有德死后,清廷为了笼络人心,特命孙延龄为“广西将军”,“掌管王旗”,驻桂林。不过这人肚中似乎没什么“大货”,平日里常有出格之举,都统王永年就揭发过他杀人等恶劣行径。撤三藩时,朝里不少人主张连同他一并撤了。广东道御史鞠珣,参劾孙延龄。奏文中,直截了当地称其原是一个“标员”,“年齿素轻,位权未重”,只因他配定南王之女,才执掌该王所属军队。接着说他“终属外姓”,论名分他无承袭勋爵之理,论军心,“多有未肯帖服之情”。鞠珣又引述两广总督金光祖的奏疏中揭发孙的许多不法事,他要求将孔四贞跟孙延龄“撤回京师”,孔有德所部官兵,或归并正黄旗,或分隶八旗,另派将军统辖。不过正因为孙延龄无才无能,朝廷觉得此人不成气候,所以当时忙着三藩的事,也就没动他。吴三桂一反,孙延龄一下子便成了“香饽饽”,康熙帝授他“抚蛮将军”之职,令其固守广西。

    清廷似乎只将这次吴三桂的叛乱视为一个独立事件,这未免太低估吴三桂的能力了。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态势,也太疏于了解。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