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康熙元年十二月,清廷把贵州也交给吴三桂全权打理。康熙(实即上是四位辅政大臣)指示吏部:“贵州接址云南,皆系边疆要地,且苗蛮杂居,与云南无二,其一切文武官员、兵民各项事务,俱照云南例,著平西王管理。”

    由此便形成了吴三桂据云贵、尚可喜据广东、耿继茂据福建的所谓“三藩”并立的局面。这“三藩”中,以吴三桂控制地域最大,军力最强。

    整个清朝除了封了两位异姓汉人亲王外,另外还有三位“非亲之王”,合称“五王”。其中最先受封的是“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这三人被称为“三顺王”。他们是在清入关前天聪七年、八年间先后降清,而受封为王的。顺治六年,“三顺王”改封号,尚可喜为“平南王”,平定两广,藩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在南下途中死于江南,其子耿继茂袭爵,后病死,其孙(耿继茂之子)耿精忠嗣继。孔有德为“定南王”,进军广西,于顺治九年兵败桂林,死后因无子承袭,爵除。而吴三桂则于顺治元年,在山海关降清,被封为“平西王”,后被晋封为亲王。原封爵四王,孔有德死后,剩下的“三王”各据藩地,称为“三藩”。最后一位是孙可望,他于顺治十四年降清,被封为“义王”,但这位王爷没有自己的领地,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作为。

    生逢乱世,只能用实力说话。这些王爷们得到的一切,全靠自己挣来。虽然在历史上都被叫作降清,但“此降非彼降”。“三顺王”既不是战败被俘而降,也不是被清(后金)军包围,无路可逃而乞降,他们来降时都带着兵精马壮的部队、家口及大批物资,这是极有分量的。

    这些王爷们虽然功劳颇大,但他们所领之地,却并不是封地。朝廷在给吴三桂晋封亲王的册印中说:“朕登大宝,特仿古制,视诸臣功德差等,授以册印,俾荣及前人,福流后嗣。”这意思就很明白,本朝的封王与诸多前朝的分封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朝仅在封王的名称上“特仿古制”。周朝以后的分封诸王,多各有自己的领地,王爷们在自己领地上拥有很多特权,王国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说是国中之国一点也不为过。但清朝之封王,虽地位崇高,但王爷们却没有封地,在政治上也没什么特权。当年皇太极所封三王分驻辽阳与海州(今辽宁海城),但此仅为军事意义上的驻地,并非封地。顺治帝时,仍然沿袭这一体制,并无根本性的变化。当大规模战争逐渐结束时,朝廷便把这些人陆续调往关外各自的家乡驻防。尚可喜于顺治二年自江西班师,还镇海州。孔有德与耿仲明还镇辽阳。与此同时,吴三桂灭了李自成后也班师回京,后出镇锦州,所部屯宁(远)、锦(州)、中右、中后、中前、前屯等清军入关后没有设防的遗弃城镇。

    这之后,由于反清力量仍然非常活跃,使清廷越来越意识到,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单靠满人要想牢牢统治住这片令人神往的热土,是极不现实的。他们需要一个了解当地情况,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工具。能够担当此重任的自然是非这些汉人王爷们莫属了。

    顺治三年,回到关外不过一年多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奉命再次南征。同年,吴三桂也接到西征的命令。后清廷命吴三桂留镇云南,并授予他兵权、财权,同时民事庶务、地方官员考核、甄别荐举、弹劾、罢斥及赏罚等权力,及其他地方一切事务,均授予裁决权,就连本省的督抚大员也置于他的监督之下。朝廷在授予汉人王爷们权力时,还特别规定:中央“内外各衙门不得掣肘”。吴三桂只对皇帝一人直接负责,“遵奉”皇帝的旨意行事。中央各部门对吴三桂所为只能是履行必要的手续,而不能干涉,更不许随便阻止。康熙帝即位之后,更是把贵州也交给了他,规定了享有同云南一样的权力。而对尚可喜、耿继茂二王也作了同吴三桂类似的规定。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