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了这么多北方的事儿,再来谈谈南方。
自打公元一四二一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来,明朝就有了两个首都。南京不再履行首都之责,虽无首都之实,但却继续享有首都之名,并且原有的组织架构都被很完善地保留了下来,从迁都到明朝最后灭亡,两百多年来一直如此。也就是说,只要皇帝愿意,南京作为首都随时可以运转起来。要不明朝的官吏老是自称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如何如何呢。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那天,北京城被大顺军攻破,但此时南京却没有得到一点消息,官吏百姓仍一如既往地过着平静日子。到二十九日左右,开始有传言说北京已陷落,南京的官吏对于这个惊天的消息不知该如何应对,原本想的是,既然此事无法确认,那只能是以不变应万变,但后出于谨慎和恐惧,南京方面开始实行戒严。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人为首的大臣聚在一起商议后,觉得老是这样坐等下去也实在是太被动,并且若是北京真的被攻破,南京方面什么也不做,似乎对天下不大好交代,于是便发布公告,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献资财,佐助国家讨伐农民起义军。当然这仅仅是表面文章,南京方面在军事上并无实际动作。
四月十二日起,陆陆续续有在北京陷落时幸存的京官逃难到南京,此时北京陷落、崇祯皇帝已上吊自杀的消息才最终被确认。虽然在内心中已有所准备,但当这个可怕的消息最终被确认时,百官仍是感到无比的震惊与不寒而栗,难道真的要亡国了吗?他们本能地意识到,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大明朝最需要的就是拥立新君,稳住局势。
此时崇祯的几个儿子都在李自成手上,生死不明,自是无法迎立。好在有几位宗室子弟已趁乱逃出,作为近支,具有王爵,较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有潞王朱常淓、福王朱由崧。此时这两位王爷已安全抵达江苏淮安,淮扬巡抚路振飞将二人妥善安置。潞王朱常淓是隆庆穆宗帝之孙、简王朱翊镠之子、万历神宗帝的侄儿。而福王朱由崧是万历神宗的孙子、老福王的世子。从虚伪的封建道德来讲,做皇帝的自是该有几分贤德,潞王名声不错,一直有贤王的美称,从这一点上看似乎他继承大统比较合适,他是南京诸多大臣内心中理想的人选。但是有一个人却对他不甚满意,此人便是朝廷中的实力派人物,握有重兵的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凤阳总兵马士英。
马士英颇有政治野心,他很明白绝大多数同僚都是要拥立潞王的,他如果也一起烧这个热灶的话,那他在新皇帝心中便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新皇帝会认为自己这个皇位是天经地义得来的,不会感激任何人。所以他马士英要烧冷灶,拥立一个弱势君王,这才符合他的利益。而在他的心中,福王朱由崧才是理想的人选,福王和他父亲一样,名声极坏,在藩地时,便荒淫不法,早有恶名。别说其他人,就是宗室内部也有不少人厌恶他们。崇祯十五年(1641年)福王的封地被大顺军攻破,他那肥猪般体型的父亲,让大顺军的弟兄们给煮了吃了。他因为体型相对轻盈些,跑的快,总算保住了一条小命。这些年他是带着家眷东躲西藏,最后连老娘都给弄丢了,犹如丧家之犬一般,最后逃到淮安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几名内侍。此人要才无才,要胆没胆,就连他自己,对自己的政治生命都未敢抱有任何奢望,到了淮安后,只是庆幸终于安全啦,又可以过上体面舒适的王族生活。
马士英提议福王继承大统的理由倒也不算牵强,因为福王和刚死的崇祯皇帝在礼法上来说关系更近一些。礼法在封建时代可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所以他的提议并不容易被推翻。当时在南京还有一个人,是完全有实力有资历能与这个马士英抗衡的,此人便是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但碰巧此时他不在南京,而在浦口督师勤王,兵部侍郎吕大器、都御史张慎言、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