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战败,当统帅的也不是那么容易死的,李自成带着残部向永平方向撤退。到了永平后,休整队伍,收容溃散的士卒,重新集结兵力。此时他的意图无疑是想保存自己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但这么一路逃跑,怕是很难缓过气来,于是他心生一计,派明朝的降官张若麒前往吴三桂处求和。吴三桂很爽气地便答应了,但他提出一个要求,要李自成必须放还崇祯的太子和两王,并且从京师迅速撤离。李自成得闻吴三桂的要求后,火速修书一封,表示只要吴三桂网开一面,让他平安回到北京,一定满足吴三桂的条件。吴三桂信守诺言,下令自己的部队停止追击。
应该说在这件事中有个细节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吴三桂在此时并没有要求李自成交还自己的父亲,只是坚持要崇祯的太子和两王。这与当年他在建昌(辽宁凌源)舍生救父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我们也不难分析出吴三桂是一个极为务实的人。当年救父是基于此,现在救太子及二王也是基于此。从长远看,太子在自己手中,便可学当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权力的顶峰,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此时太子及二王的政治价值远远要比他那位已离休退居二线的父亲强多了。而与李自成所达成的协议,也从一个侧面旁证了他当时确实是与多尔衮商定,以后待条件成熟,拥立崇祯太子即位的,这表明吴三桂从来不是一个贪生怕死、鼠目寸光的懦夫,虽然他从来谈不上对那个政权忠心赤诚,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并且具备这一能力的人,他从来不空谈抱负,他的所有梦想都是依托于审时度势,来自于稳扎稳打、务实的行事风格,他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可惜,吴三桂只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却做不得多尔衮的主。清廷的利益与他吴三桂的利益还是有区别的,在目前战场形势极为有利的情况下,清军是不会放弃乘胜追击的,斩草要除根,清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彻底除掉大顺政权这个最大的绊脚石,最终夺取全国政权。不过由于考虑到部队连日高强度的行军与作战,所以多尔衮还是决定大部队暂作小憩。并且在政治上他也下了一步高棋,那便是宁可让部队在野外宿营,也不进城惊吓百姓,此举颇能收揽人心。
清军此战收获颇丰,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多尔衮大肆封赏众将,吴三桂获赏最多。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封其为平西王,赏赐玉带、蟒袍、貂裘、鞍马、玲珑、撒带、弓矢等物。吴三桂从实际情况来说早就是地方一霸,草头王一个,这王不王的,在他这样务实的人看来并没什么价值,更何况这清廷虽有实力,但在他内心中仍视其为蛮夷,所以他从不让自己的部下称其为王爷。
自后金建国,中经改国号大清,至入关初,直至清亡国前,汉人被封为王的,有四人,即恭顺王孔有德(后改封为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后改封为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后改封为平南王),加上平西王吴三桂,有点四大天王的意思。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原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降清,被封为义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是在天聪七年(崇祯六年)一年中先后叛明降后金(清)的,他们从登州渡海而来,带来精兵近万,战船百余艘。在他们归降前,后金(清)既无水师,又无新式大炮,这三人的投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后金(清)与明朝的力量对比,对后金(清)具有极大的意义。
在清廷看来,吴三桂是在清入关的关键时刻,献关投降,并与清军并肩作战,打败李自成,奠定统一全国的基础,其功勋之大,远非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所能比。当时大顺军实力雄厚,不是清军能轻易歼灭的。但吴三桂归降,就使力量对比变得对清廷有利起来。他请兵献关之举,使清军大大缩短了进军北京的时间,长驱直进,使胜利提前到来。如果吴三桂当时倒向的是李自成的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