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是明智的。如果等不到较高的收益就卖掉它,则意味着过早卖出。相反,继续持有某一只股票,然而,下一年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既然是低收益的股票,还继续持有则意味着过晚卖出。
在某一个时点决定卖某一只股票、不卖某一只股票,这个决定是否恰当,要根据卖出股票和没卖出股票与下一年的收益比较才能判断出来。首先,了解卖掉的股票下一年的收益率A,如果股价上涨,这就意味着,继续持有那只股票会有较高收益,之前是过早地卖出了。
接下来,了解没有卖掉的股票下一年的收益率B,如果它的价格变低了,这意味着应该早点儿卖掉那只股票,而实际上卖得太晚了。就像现在看到的,过早地卖出获利的股票,过晚地卖出亏损的股票,把这种情况具体化,就是出现相对高的收益率A和相对低的收益率B。因此,如果判断出与收益率B相比,收益率A更高,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投资者选错了出售股票的时机。
如果利用股票市场得出这两个价格,会显示出实际上A比B高很多。根据一个研究结果,A比B高出3.4%。如果再多持有一段时间获利的股票,另一方面再早一点卖掉亏损的股票,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但人们没有那样做。现实中,投资者过早地卖掉获利的股票,而对亏损的股票持有时间太久,这种行为已得到证实。
这里特别引起我们关心的是亏损的股票没能早点儿卖掉,持有太久的现象。到底是什么理由使投资者作出这种非理性的选择呢?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是投资者出于自尊心作出了这种非理性的选择。虽然自己买的股票价格下跌,遭受了损失,但卖掉股票之前,损失并没有真正产生。只是了解将会遭受损失的事实,与损失真实产生相比,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卖掉亏损的股票、把损失变成现实的瞬间,投资者会真实地感觉到当初买进那只股票的选择确实错了。而且,投资者认为做了令自己后悔的事,其自尊心受到了极大创伤。因此,不把损失变成现实,很有可能是想要努力回避损失和伤害。这种想法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投资者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的行为。
经济学教材里面是这样解释的,发生损失的事实像它本身一样重要。如果是理性的投资者,即使损失没有变成现实,也会正确地预测出,这种情况何时会发生。因此,他认为重要的只是发生损失的事实,而损失是否变成现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但是,从行为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损失是否变成现实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如果是非理性投资者,损失是否真的变成现实,会导致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差异。即使股票价格暴跌,遭受了很大损失,在损失没有变成现实时,他都可能保持沉默。一旦卖掉那只股票,损失立即成为现实,他会在那个瞬间哭天喊地:“啊,买错了股票,遭受了很大损失。”如果换做你,仔细想想看,会表现出与此不同的态度吗?
烤肉的时候,如果过于频繁地翻面,肉肯定变得不好吃了。只有等到一面熟了之后再迅速翻转,肉才会可口。股票投资也是如此,频繁买卖的人不可能获得高收益。一边观察市场的情况,一边耐心地等待,选择恰当的时机投资股票的人才可能获得高收益,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以预想到,如果是理性的投资者,就会按照这样的方式投资股票。
有这样的投资者,一旦买进了某只股票,不管抛售时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幅度有多大,仍然坚持抛售。相反的,也有这样的投资者,不能忍受股价变化太慢,操之过急地把它卖掉,然后买入其他股票。整体看一下,可以发现后者,即急于买卖股票的投资者的人数更多。很多投资者非理性地表现出操之过急的行为,是另一个引起我们关注的特殊现象。
假如操之过急的投资者很多,股票市场中可见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