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转移”计划的保密极其严格。最初只有博古、周恩来和李德掌握。5月间,党中央常委会成员张闻天、项英和军委领导人朱德、王稼祥可能知道。

    8月间,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陈云、刘少奇及候补委员邓发、凯丰等才知道。担任中央组织局主任(中央组织部长)的李维汉,是个别透露给他的。

    直到9月初,才个别向主力军团首长透露。

    林彪和聂荣臻9月3日打完温坊战斗后,奉命回瑞金待命,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找他们谈话。

    聂荣臻回忆说:“周恩来同志找我们单独谈话,说明中央决定红军要作战略转移,要我们秘密做好准备,但目前又不能向下透露,也没有说明转移方向。”

    “三人团”把保密工作看得万分重要。

    李德这样回忆:突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保守秘密。只有保守秘密,才能确保突然行动的成功,这是取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因此,当时关于突围的传达范围只限于政治局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委员,其他。人,包括政治领导干部和部分高级干部,只知道他们职权范围内需要执行的必要措施。但是从9月初开始,中央红军的军团已经陆续回到休整地点。9月底10月初,最后的决定作出后,这些军团被调到待命地点。同时,向主要干部进行了相应的传达,而中层和基层干部,不管是民政干部还是军队干部,直到最后还不知道上面提到的政治口号以及关于蒋介石企图大举进攻的情况说明,出发前一星期,他们才知道其中的含义。

    1934年夏天,为准备中央红军主力撤出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政治上博古作主,军事上李德作主,周恩来负责监督军事计划的实行。

    这一临时性的组织,实际上是统一指挥苏区党、政、军、民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三人团”开会时,他们不用翻译。博古精通俄语;李德会讲德、英、俄三种语言;周恩来英语最为流利,法语、日语次之。他们用俄、德、英、汉四种语言,可自由地进行交谈。

    博古即秦邦宪,江苏无锡人,出身书香家庭。1921年考入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在这里,他受党的杰出宣传家恽代英、萧楚女影响,开始变得热情活跃起来。1925年,博古成为苏州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之一。上海五卅惨案,他热血沸腾,表示:“国之将亡,焉顾我身,宁愿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鬼。”在声讨会上,博古登台演讲,情绪激昂,当场口吐鲜血不止,听众莫不动容。同年秋,博古考入上海大学。在这里,他听取了瞿秋白、恽代英、李达等人讲授马克思主义。他刻苦学习,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博古被军阀逮捕。获释后派苏联学习。从此,开始了博古革命生涯的巨大转折。

    博古极具读书的天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他以优异的成绩,与王明一道博得校领导米夫的赏识而受到器重。1930年5月,他从苏联回国,先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央局书记。1931年1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扶持下,六届四中全会上,他与王明一道进入了党中央领导层。顾顺章叛变,总书记向忠发被捕,王明自感危险离开上海去了莫斯科,周恩来又早已决定赴中央苏区。就这样,博古被不正常的历史巨手在仓促而偶然的情况下,推上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力峰巅,担任了党中央总书记。

    1945年5月,在党的“七大”上,博古这样描绘自己当年登上总书记位置时的情形:在上海中央破坏以后,由老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指定我做临时中央负责人。当指定我做这个工作时,我并没有感到不能担任领导整个党这样的事情。

    相反的,当时背了相当多包袱:反对李立三的英雄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