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全国劳模、苏北粮食状元杨定海,承包了1700亩地,没有想到年底一算账,种一亩地还要倒贴80元,一年种田就亏了13万元。他说:“前几年从改革中得到的实惠,这几年已贴得精光。”

    中国的农民不仅承受着日益加重的各种摊派和负担,而且还承受着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不平等条约。公平交易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现在的农村,只有工业品可以搞“市场经济”,价格漫天上涨,而农产品却只能搞“计划价格”,一压再压。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连年扩大,因此有人说,现在不是“剪刀差”,而是“火钳差”了。

    一般来说,农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表现为提供国民食品和工业原料两个方面,但是,中国农业还有另一种特殊的贡献,即为几无基础的中国工业提供了最初发展的原始积累。只有认识了这点,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农业是基础”始终是发展经济的“圣经”。

    中国农业的这种特殊贡献,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人为使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在相互交换中使农业的劳动剩余转到工业部门,从而加快工业的发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种不等价交换,是通过让农民贱价出售农产品与高价购买工业品,以此获得工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农民无形中为国家贡献了许多资金。这种资金既不是通过交税也不是通过收费来取得的,而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因此,除了极少数经济学家和决策人,工人不知,干部不知,城市居民不知,连农民也被蒙有鼓里。用斯大林的话说,所谓剪刀差就是要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交纳“贡税”。建国之初,我们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到了这一招,几十年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一直存在于工农业两大门类的关系中,改革开放也没有使剪刀差明显缩小,在一些时候甚至还更加扩大了。

    有关研究表明,从1952至1990年近40年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税收和储蓄三种方式从农业中汲取资金约1万亿元,占国民收入全部积累总额的22.4%,平均每年250亿元,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无偿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最多时达266元(1990年),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8%。

    据有关资料,1989年以来,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累计扩大16.5%。其绝对值逐年递增,五六十年代为一二百亿元,70年代达到700亿元,1991年达到2000亿元。1979年到1985年,剪刀差绝对额以平均每年9.5%的速度递增,1986年到1991年则加快到16.9%。农民人均剪刀差负担1985年比1978年增加42元,1991年则比1985年增加125元,已达到217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农业哺育工业的阶段,亿万农民对工业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我国工业生产效益始终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所以在我国,不仅本应早就开始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未能实现,农业对工业的“哺育”目前仍在继续,专家们估计,当前农业的这种贡献额每年仍达1000亿元以上。

    农业哺育工业是不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惯常做法,中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也是完全必要的。但目前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工业和农业产值结构的变化,建国初期,工、农业产值分别占30%和70%左右,现在巨变为工业占70%,农业只占20%多,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工农业产值比例达到7:3时,工业应转向支援农业;二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1997年达到2.46:1,超过了1978年改革前夜的水平;三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农业的弱势地位有待改变。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