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中国有12亿多人口,却只有19.2亿亩耕地,人平仅1.55亩。

    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国情,也是中国的吃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的原因。

    人类消费的大部分物质和95%以上的蛋白质取自土地,其中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来自耕地提供的粮食。根据热量计算,一个人仅维持生命,每年需要125公斤粮食;如果要保持一定的体力,并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每年必需消费230公斤粮食;如果要保持充足的体力和充分的营养状态,每年必需消费粮食300公斤;而如果要保持较好的体力和较充分的营养状态,则每年必需消费粮食400公斤。

    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党和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与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中国的粮食消费已超过维持充足体力和充分营养状态的水平,接近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个人的粮食消费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直接消费是人们直接消耗粮食,包括每天一日三餐吃的米饭、馒头、窝头等主食(即口粮);点心、豆制品、米粉等副食品(即食品工业用粮);以及饮料酒用粮。间接消费则主要是饲养家畜、家禽消耗的粮食,人们虽未直接消耗粮食,但却是将粮食以饲料的形式转化为动物的肉(譬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后食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间接消费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

    一个国家的粮食消费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状况,二是人们收入状况,均呈正比关系。我们这里有一组1986年的人均粮食消费的构成情况:一是口粮大约273公斤;二是食品工业用粮大约11.2公斤;三是饮料酒用粮大约10.1公斤;四是饲料用粮大约69.8公斤,以上四项相加,便是一个中国人一年需要的粮食,大约354公斤。如果加上工业用粮和种籽粮,则一共是391公斤。

    1997年尚未见精确的分类统计。据专家分析,1997年的粮食消费,除口粮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外,其他几项均有增加,突出的是饲料用粮明显增加,因为我们对猪肉等动物肉的消耗大幅度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7年我国人均占有肉类50公斤,蛋17公斤,奶6.6公斤,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按此推算,1997年,我国人均消耗粮食约388.3公斤,全国的粮食总消费量是48000万吨。

    从上一章节我们知道,199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是49250万吨,与消费量大致适应,供需基本保持平衡,并略有节余。

    48000万吨,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一座多么巍峨的粮山!它占了全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5。如此巨大的消费量,是许多国家无法想象的。美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它一年的总产量也不过30000万多吨,法国则只有5000万吨,日本、西德、英国都只有几百万吨。中国在粮食问题方面的压力与风险由此可见。

    难怪许多国家惊奇:中国居然养活了12亿人,居然满足了48000万吨的粮食消费需求。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齐聚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5亿多人民欢欣鼓舞,从此扬眉吐气。

    但是,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却深知,他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最棘手的便是吃饭问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统治,加上战争不断,灾害频发,1949年的粮食总产量仅11318万吨,比1936年下降了12%,虽然人均有209公斤,但事实上,由于耕地的70%掌握在少数(约10%)的地主、富农手里,因此,粮食的占有与消费极不平衡,占总数90%的贫农、雇农和城市广大工人、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