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小康”的门槛我们需要温饱,但我们不满足于温饱。

    七届全国人大为我国制定了一个诱人的目标:2000年跨入小康社会。

    国内外许多专家分析,凭中国目前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势头,达到小康水平并非难事,但关键是要跨越第一道门槛:人均占有粮食产量400公斤。

    这是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小康水平的标志。

    李鹏同志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设想,到2000年,如果中国的人口能控制在12.5亿,全国粮食总产能达到50000万吨,我们就可以实现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10年后的1998年3月,李鹏同志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到1997年12月31日,中国人口已达到12.36亿。由此看来,到2000年,全国的总人口绝对会突破12.5亿,很有可能达到12.8亿。进一步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才会达到峰值,而此时的人口将是16亿。

    既使我们将人口控制在12.5亿,我们能否生产50000万吨粮食呢?

    中国的黄土地功不可没。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它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考验,要养活12亿多中国人。那么,中国的黄土地到底还有多大的潜力呢?

    战国末年,中国的黄土地上大约每年能生产913.5万吨粮食,到唐朝3320万吨,至清朝中叶达11340万吨,增长了12.4倍,这主要靠耕地面积的扩大(8.1倍)和粮食亩产的增加(1.8倍)。

    1949年,我国的粮食总产是11318万吨,到1997年,粮食总产达到49250万吨,48年时间,增长了4.8倍。在这期间,耕地不仅未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则基本持平。这近5倍的增长量,完全是靠亿万农民精耕细作侍弄出来的。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到2000年中国宣布进入小康社会之际,人均粮食消费必然会超过400公斤,很有可能达到500公斤。即使按400公斤计算,届时12.8亿人口需要51200万吨粮食,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亿峰值时,需要64000万吨粮食。那么,中国的黄土地到底还能不能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呢?这不能不令我们深切关注。

    如果我们一一分析中国粮食的各个要素,则不难发现,中国的粮食生产虽还有一定的潜力,但难度相当大。

    首先,我们受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制约。现在我国人均耕地也才1.5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现在每年500~800万亩的耕地减少势头还在继续持续,许多粮食主产区人均已不足1亩,有的地方已经不到人平0.8亩的最低极限。很难保证,到2000年,我国的耕地还能保持19亿的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耕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粮食增产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我国的粮食生产的复种指数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52年,我国土地平均复种指数为130.9%,1966年达到142.6%,1978年达到151%。近10年来,基本上维持在150%左右。而长江以南的广东、湖南、江西等省份,一般都在200%以上。这意味着我们靠一年多种几茬庄稼来增加粮食产量,事实上也可能性不大了。因此,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无法再有大的扩展。现在,如果耕地不再有大幅度减少,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尚可维持在16.5亿亩的“警戒线”上下,最乐观的状况是到2000年,还有16亿亩。

    面积没有扩大的余地了,惟一的途径便只有增加单产了。如果到2000年,我国还能保持16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要生产出51200万吨粮食,平均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