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袁世凯巡抚山东时,曾请德国驻胶州总督前来观操。巡阅一圈后,德国人对龙腾虎跃、军容整齐的新军啧啧赞叹,他扬起马鞭指着正在队列中督操的王士珍、冯国璋和段祺瑞三人说:“他们可真不愧是杰出的将才啊!”
德国人或许应该知道,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系模仿德国操典并聘用了多名德国教习加以训练的,这支军队与德国颇有渊源。譬如军中大将段祺瑞,就曾在德国学习过数年的军事并在克虏伯炮厂实习过,而李鸿章办天津武备学堂的时候,总办荫昌也是从德国学成回国的。
清廷曾派遣过多批军事留学生去海外学习,如北洋舰队的大部分管带都曾留学英国,可惜的是,这批人在甲午海战中大都战死或者自杀殉国,极为惨烈。庚子年后,清廷又派出了大批的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陆军,但这批人回国后很难在袁世凯的军中立足,因为袁世凯认为日本陆军系学自德国,而自己的部队本就是直接用德国操法;另外,留日学生人员芜杂、思想不纯,因此不能重用。后来摄政王载沣将袁世凯排挤走后,军谘府(相当于参谋本部)在新军中大量提升留日士官生为中下级军官,这却成了清廷覆灭的一个最直接原因。
在被德国人盛赞之后,王士珍、冯国璋和段祺瑞为“北洋三杰”的声名不胫而走,渐为人知。后来,又有人给这“三杰”分别起了不同的绰号——“龙、虎、豹”:王士珍“北洋之龙”,因为他才气最大,身出中枢,而且时隐时现,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段祺瑞“北洋之虎”,因为他性情耿介,脾气暴躁,又刚愎自用;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之豹”,因为其所练之兵行动迅捷,作战有力。不过,冯国璋还有另一个不太雅观的绰号叫“北洋之狗”。因为冯国璋长得有点狗头狗脑,笑容可掬,又喜好钱财,所以得了这样一个不雅的外号。
读者也许会疑惑,既然王士珍为“北洋之龙”,何以笔者称其为“土老头儿”呢?这事说来话长。王士珍,字聘卿,河北正定县牛家庄人,他出身于耕读世家,少年时投入淮军统领叶志超的门下,后被保荐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深造,与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为第一批学员。
武备学堂毕业后,段祺瑞被派往德国留学,王士珍与冯国璋则去了日本学习。不久,王士珍重新回到叶志超的部队,并担任了山海关武备学堂的总办。后来陆续成为各省督军的军阀大佬如卢永祥(后任浙江督军)、鲍贵卿(后任吉林督军)、田中玉(后任山东督军)都曾是王士珍的学生。
甲午战争爆发后,王士珍带领炮队学兵奔赴朝鲜战场,在平壤之战中,王士珍率领学兵队奋勇杀敌,其左手的无名指即在此役中被炸断。甲午兵败后,清军主将叶志超被定死罪,王士珍失去靠山,后来转投聂士成麾下,随后又被北洋武备学堂的总办荫昌推荐到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中,由此一路升迁,飞黄腾达。
王士珍被人称为北洋之“龙”、“三杰”之首,这并非偶然,而是他确实有几分能耐。王士珍的父亲秀才出身,他本人从小也喜好读书,因而在练兵中不但善于谋划,而且办事能力很强,深得袁世凯的信任。有一次,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前来检阅新建陆军,袁世凯派王士珍前去迎接。王士珍当时为工兵随营学堂总办兼工兵营管带,他带领学兵在已结冰的海河上铺设了特制的帆布桥,供荣禄的队伍通过。等检阅完后,天气转暖,荣禄返回时见王士珍仍旧用帆布桥架设在海河上,便有点犹豫,担心冰面会有变化。这时,王士珍上前禀告说:“大人不用担心,冰面三天之后方能解冻,请放心通过。”荣禄通过后,在三天后派人前去勘察,果然如王士珍所说,荣禄也对王士珍的精明能干有了深刻印象。
1899年底,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王士珍随同入鲁并担任了参谋处总办,成为袁世凯身边最重要的亲信。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