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几位美国的学者访问了当时最为优秀的几家美国企业,他们希望观察到管理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是如何被这些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家从生产、组织、薪水、员工福利等各个方面付诸于实践的。在这次访问的过程中,他们对所接触到的公司中的优秀的经理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些经理们具有普通知识分子中很少见到的一些优秀品质。他们意志坚强,处事果断,待人接物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他们就像是已经真正成熟了的人。在对这些优秀的企业经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结合他们在企业、政府、军队的咨询经验,详细地阐述了对领导的心理特征和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企业家的看法,后来这些看法和研究逐渐形成了“领导魅力”理论的重要基础。
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在政治生涯开始时便追随圣雄甘地,支持甘地所领导的运动。甘地本人对他十分欣赏,寄予厚望。甘地经常和尼赫鲁在各种问题上交换意见,主动提拔他担任领导职务,由于甘地的作用,尼赫鲁在国大党的地位迅速提高。尼赫鲁虽然九次被捕入狱,但是他从未放弃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更加可贵的是,尼赫鲁并不盲目地追随甘地。他不怕困难,对欧洲进行了考察,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早已超过甘地。他始终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前列,提出了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广泛拥护。他所具有的良好品格、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目光的远大深受印度人民的崇敬和信赖。
有些政治家对品格不屑一顾,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领导者》一书中对道德表示轻视。他说:“美德不是伟人领袖高于其他人的因素。”但是这种认识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它将权力等同于权术。权术往往是不择手段的,在不够民主和透明的权力机制下,它有可能发挥作用,但是在民主化和透明度很高的机制下它往往会让领导者寸步难行。尼克松最终因为“水门事件”而下台,正说明了这点。因此只有道德被认可,才能实现有效的领导。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领导者必须通过自己的道德品质来吸引下属。下属往往对领导者的能力表示钦佩,进而服从,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为领导者的个人道德品质所感动,进而产生无条件的服从和信赖。因此领导者要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虽然不能做一个伟大的人,但是一定能做个崇高的人。
一个领导者要培养人格魅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培养独特的个性
人往往有一些从众的心理,有时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领导者处在一个部门或组织的非常独特的位置上,需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领导者,要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自我察觉和自我意识
自我察觉是指某种感觉刚一产生的时候你就察觉到的感觉。与人的眼睛存在盲点一样,人的个性也有盲点。有时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感觉,这时就需要不断地反省。如果领导者连自己都不了解,就谈不上去领导别人了。这种自我察觉是情感智慧的主要部分。只有对自己的情绪了解得比较清楚的人,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善于驾驭心情
情绪是人对客观内容反应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要培养自己宽容率直的性格就必须善于驾驭自己的心情。
找出缺点
骄傲使人落后。找出缺点并加以改正可以使领导者更富于人格魅力,也更趋于成熟和完善。这需要领导者不断地自我反思和与别人比较。
领导者不能躺在光环下生活,他需要实事求是地剖析自己,摒弃不真实的感受。虚幻的感受往往会变成“真实”的感受。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很容易对自己的评价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