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9/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报到的吉河检察官,带着未被烧毁的佐尔格打字稿。这是佐尔格在拘留所中亲自用铅笔校正过的德文稿。如何证明这是逃自佐尔格手下的呢?吉河的回答是:“首先,用铅笔写的德文的确是佐尔格的笔记。此外,每台打字机的字体都不一样,即便是个人用的打字机,也会因多次摩擦而打出这台打字机所特有的字体。这点只要和佐尔格打过的其他文件比较一下就知道了。这份打字稿是把他平时惯用的那含打字机没收后,命令他打的。”这份珍贵的资料立刻被交到威洛比手上。美国出版的《威洛比报告》中用大字写着:“这是吉河先生从满目疮痍的东京抢救出来的唯一资料”。但他同时利用了这段“发现经过”,篡改、捏造了该书的重要部分。这份《威洛比报告》其实是威洛比用来打击GS的武器。

    在这份报告书中,提到了佐尔格的间谍活动如何扰乱日本作战。他的策略远至日本在诺门坎(Nomonhan)败给俄军,甚至影响日本军没有北攻却改采南进的战略活动,非常详细地架构出“佐尔格自白”的框架。这份报告书中还首次出现了间谍伊藤律的名字,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当时除了GS,美国政府内部也有“赤色分子”,因此也等于是在警告他们。不过G2的主要目的还是想把新政派从GS彻底赶出去。

    吉河光贞学生时代时参加了东大的新人会[一九一八年,东大校内社会主义派学生组成的思想运动团体,于一九五四年解散],据说因此迟了一年才得以进入司法省,此人可说是左翼通。吉田首相做主,让他接替泷内礼作担任特审局局长,打从一开始就为放逐赤色分子打好了基础。

    前面提到那段吉河局长的训示是昭和二十五年(一九五○年)的事,实际上,GHQ的政策就是在这一年出现大转变的。

    一旦开始大举放逐财政界人士,外界的批评不可能不浮上台面。

    美国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就在昭和二十二年(一九四七)一月二十八日这一期刊登了《日本的放逐行动内幕——美国军人的对立》这篇论文,作者是该杂志的东京分社社长康普东·帕克南。

    这篇论文不只抨击经济放逐,指责这是错误政策,还挑明了GHQ内部的对立。他的主张是:“由于放逐行动波及财界,日本约有两万五千至三万财界人士失去原职,甚至连亲属都无法就职,所以牺牲者预估超过二十万人。此举将导致日本所有的经济机构丧失功能。如此一来,日本的经济就将会落入炒新钞[一九四六年,日本政府为应付战后通货膨胀而禁止使用旧钞,转而发行新的日本银行券]的暴发户、黑市商人和投机者手中。极左派不仅占尽便宜,还给了虎视眈眈的苏联一个机会。有能力、有经验又有教养的国际阶层——他们素来乐于协助美国——将会被彻底斩除。”

    文中如此抨击。

    GHQ自然不会对此放任不管,他们显然认为这篇论文“有害”,不久便以麦克阿瑟的名义反驳,论战日趋白热化。麦克阿瑟首先表明,写这篇报道的人对问题根本一点都不了解。

    放逐计划的细节是慎重决定的,名单上没有一般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因为这些人并未影响日本政府发动侵略战争的政策立案),这样的行动居然被曲解为违反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甚至遭到反对,这实在太可笑了。我接获命令后,结合各方情势对实施方法作过周详的考量,身为司令官我打算从宽处理。之所以马上作出计对,并不仅仅因为身为最高司令官本该服从基本命令,而是考虑到若采用其他方法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争端,甚至造成新的战争。

    民政局引用麦克阿瑟这番驳斥言论,强调放逐行动对日本的经济并未造成任何影响。

    然而,帕克南的口诛笔伐仍未停歇且毫不留情,他在四月到五月发表了数篇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