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遭放逐一事。将半生都奉献给部落解放运动的松本,何以非得被放逐不可,这一点令人百思不解。但如果把此举视为GHQ政策转换的过渡,就解释得通了。

    昭和二十一年一月,松本被列入房主黑名单,但立刻遭到抗议。当时任首相秘书官的福岛慎太郎向GHQ陈情,解释松本不该被列入放逐名单的原因。最终松本得以成为参谋院副议长,在国会开幕式上挑起天皇的拜谒问题。这一点招来保守党的反感,昭和二十三年九月,GHQ再次追究他的资格问题。昭和二十四年一月二十三日进行总选举,翌日松本治一郎就遭到了放逐。

    松本被视为“右派”而遭到放逐,但他其实是左派分子,可算是这次清共行动的头号牺牲品。

    如果不采取这种看法,就无法了解松本治一郎被放逐问题的本质。

    占领初期,任职于GHQ民政局的多数要员都是思想开明且进步的。他们面对日本的民主化时,打算把在美国本土无法实现的理想政策与激进政策拿到日本实验一番。正如凯吉斯所说,他们想把日本当做试验地。

    可是,这项民主化政策产生了GHQ没有料到的效果,那就是共产党的出现,劳工运动的日益激化。GHQ不得不自行扑灭自己煽起的火。

    在占领管理这个现实的政治问题上,负责统治或管理的国家总会优先考量自己的利益。因此,朝鲜战争爆发后,顺应国际情势的变化,联合国(尤其是美国)也随着政治利益的改变而改变政策,这么一想,修正管理日本的方针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为配合联合国(尤其是美国)期待日本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日本的国际地位自然也会变化。(《战后日本小史》矢内原众雄编·冈义武稿)

    清共之谜至今仍未解开,就连这场旋风的主导者究竟是谁都无法查明。是杜鲁门总统?麦克阿瑟元帅?还是GHQ的劳动课?不,难道是当时的政府吉田内阁出的主意?放逐名单的拟定和协助拟定者都是谁?传媒界人士为何最先被开刀?这些问题都未解开。自一九五〇年夏天起,席卷全国各产业清共行动总共持续了约半年,无论规模还是手段都颇为复杂、古怪。(《文艺春秋》一九五九年六月《日本的污点·清共》)

    昭和二十三年一月的罗雅尔宣言[罗雅尔陆军长官在旧金山发表的演说中强调:“世界政局出现新的状况,如果不援助日本,就会被具有侵略性、非民主性的思想吞噬,因此我们必须协助日本,使其充分自立,在安定日本的同肘,也要固守自足,使得今后面对东亚或即将发生的新全体主义战争的威胁时,日本能够发挥屏障作用。”——作者注],很快便给左派阵营和劳工运动界带来冲击。正好那一年三月爆发递信[日本递信省工会简称。递信省负责管辖交通、通信和电气等事务]斗争,这是后来阶级抗争的开端,而且是以国家机构中最激进的成员为中心,颇值得日后记述。

    这等于是过去只在政府内进行的斗争转入职场和地区,连接成实际民主战线。这场斗争在各地引发浪花效应,罢工频发,威胁到政府与资本家阵营。这种情势直接导致政府颁布“公务员无权罢工”这项政策,不过美国顾问胡佛以GHQ公务员制度课课长身份施压也是部分原因吧。

    胡佛企图在《公务员法》》中明文规定,日本公务员不像美国人,没有罢工权,也没有正规团体交涉权。

    GHQ劳动课的齐伦课长和胡佛为此发生了冲突,当着麦克阿瑟的面展长达八小时的争论。但最终齐伦还是输了,虽然他的任期还剩一年多,却悄然搭上货船返回美国。

    齐伦在启程返国的四个小时以前,召集全体干部,发表了三十分钟的演说。主旨是:“今后,日本公务员的处境恐怕会很艰难。不过你们拥有可与之抗衡的力量,或许可以抗争到底。但是,我无法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