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念诵:光明,光明。

    修习虚空遍之人,应于盖得紧密的楼阁,或于任何皮革,席子,穿一个直径为一手或四指大小的孔,观其空间,口中念诵:虚空,虚空。

    不净观

    在古印度的墓地丛中,尸体或被埋葬或被火化,食肉动物到处都是。人们在这里看到了肉体的十种不净。但是,现在不可能发现这些东西了。

    随念观

    佛随念即如此忆念佛陀的功德:彼世尊即是阿罗汉,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法随念即如此忆念法性:此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果,善来见,导引至涅槃,智者各自证知。

    僧随念即如此忆念僧伽梵行者之功德:世尊的声闻弟子是善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弟子是正直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弟子是真理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弟子是正当行道者,此四双包括八辈之众。世尊的声闻众是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施予者,可恭敬者,为世间无上福田。

    戒随念即如是忆念自己善德行为的圆满成就。

    舍随念即如是忆念自己慷慨布施之性。

    天随念,“天人因其正信和其它善德而得生于如此高贵之界。我亦具备如此功德。”如是反复忆念自己的正信和其它善德,使天人为自己作证。这就是天随念。

    寂止随念即如是忆念涅槃之性,如痛苦的终止等。

    死随念即忆念此色身生命的结束。

    制心忆念于死能使人了知生命的无常本性。当一个人明白生命是不定,而死亡是肯定时,他就不会完全自湎于物欲享受,而要努力完善自己,成就他人。持久禅思于死,并不使一个人悲观和遁世,相反地,它使人们更加积极精进,精力充沛。另外,它能让人冷静安样地面对死亡。

    在一个人忆念死亡时,他会联想得到生命如同一团火焰,或者所谓的有情众生只不过是无形业力的短暂显象。一个人可以借用各种各样的比喻,忆念生命的无常,以及死亡的肯定性。身随念即忆念身体三十二个不净之处: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热藏,肠胃脾肾,脓血熟痰,肪脂膏髓,脑膜涕唾,泪汗屎尿。

    如此观想身体不净导致一个人无欲无望。在佛陀时代,众多比丘通过此种不净观想而证阿罗汉果。如果一个人对此三十二处不甚了解,他可以观想一处,如骨肉,或皮肤。

    此身之内即为骨路,骨路之间充满皮肤包裹之肉。美丽只有皮肤之深浅(美丽只不过是外面罢了)。如果一个人如此观想其身体之不净处,则对肉体的爱执就会逐渐消失。

    非爱欲之人也许不会采纳这种观想方法。他们可能观想人体这个复杂机器内在的创造力。

    阿那阿波那念(出入息)即警觉呼吸的出入。(阿那意为持息入,阿波那意为持息出)。

    在有些经典中,这两种顺序被反过来解释。

    持息观使心致于一处,最终开发成就阿罗汉的内在智慧。

    这是最好的禅修法门之一,每一个人都可均等地修习。在觉悟之前,佛陀也修习了此持息观。

    在《念处经》和《清净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种法门的详细解释。

    为了使一般读者获益,这里列举一些可行性方法。

    以一种适意方便的姿势坐好,呼出一口浊气,闭上嘴。不用强持之力,任运,轻微,自然地以鼻孔呼吸。首先呼入,忆念默数为一,然后呼出,忆念默数为二,置心于整个呼吸过程之中,如是数至十,持久不息地专心于呼吸。在还没有数至十之前,有可能心己散乱。但是,不必因此而失望,如此继续,直至成功。渐渐地,亦可增加数数的遍数,比如数五遍十遍,此后,他可以不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