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壮之人制伏一体弱多病之人,同样的,一个人应当以身体上的力量战胜不善之念。“咬紧牙关,舌尖紧贴上颚,”佛陀教诲我们说,“出家人应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抑制、摄制其意识。这样牙齿紧咬,舌根绷紧,意念一处,那些罪恶不健康的念头就会一扫而光。当这些念头消除之后,意识安住,一心不乱。”(3)
当一个合格的求法者完成了所有这一切准备工作后,他将退隐到一个寂静处,树立起自信,坚信自己定能成就,精进不息修习禅定。
物质对象如十遍,只不过是禅定的助缘。但是,在树立一个人的特别品质方面,象慈爱这样的善德却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修禅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理智地重复任何一公式原理,因为,它们作为一种助缘,引发它们所代表的信念。
但是,无论修学者怎样专念于禅定,他将无法逃脱初学者一开始不可避免的困难。“心猿意马,外来的念头在其头脑中乱窜。由于修禅进度缓慢,他变得烦燥不安,其结果则是放松精进。”但是,信念坚定的求学者却勇于面对这些阻碍,冲破重重困难,紧迫不放他的目标,从不在任何一个时刻轻易地放任。
十遍处观
假如一个禅修者以地遍为其修禅法门。
在直径为一英尺的圆相表面被涂上一层泥土,使其滑溜无痕,把这同心圆当作最初法门。他本人坐在离此圆四五英尺的地方,并且集中思惟,口中念道:地遍,地遍(pathavi)。全身心地投入到此中去。这样,一切偶然的意念自动远离了其意识,当一个人如此多次修习,或一周,或一月,或一年,他就可以闭眼忆念。在此心智再现的相象之上,他深入禅定,直到他修习了使形象物体概念化。
根据《清净道论》,第一所见之相(取相)同第二所见之相(似相)的不同点就在于,前者出现的是地处(kasina)物体错觉,而后者则如同一只刚从包里取出的圆镜,或一只闪亮的海螺,或一轮即将穿出乌云的明月。
概念化了的物体没有颜色和形状,它只不过是一种由感受而生起的表现形式。
当他继续集中思惟此抽象的概念,他被认为具备了近行禅定之境(upacara—samadhi),而阻碍精神修证的五盖(nivarana),即贪欲(kamada),嗔意(vyapada),昏沉睡眠(thinamiddha),掉悔(Uddhaccakukkucca),疑法(vicikiccha),因念心处(ekaggata),趣求(piti),伺(vitakka),喜悦(sukha)以及持续的效应(vicara)等而得以遏止。
最后,他获取安止定(appanasamadhi),并且完全深入禅昧之中,享受一心不乱的寂静安隐。
此制心一处之境是由抑制五盖而获得,被称作为净心(cittavi—suddhi)。这是清净之道上的第二个阶段。
修习水遍之人,可以装一满盆无色水,最好是雨水,把自己的心制于水上,口念:水,水(apo,apo),直至证取一心不乱。
修习火遍之人,在自己面前生起火堆,再拿一张席子或一块皮革或布,在其上穿一个一张手即四指的小孔,观孔作意火势。
希望修习风遍之人,作意穿过窗隔或壁隙之风,口念:风,风。
希望修习色遍之人,可制作一定大小的曼陀罗(mandala),或青色,或黄色,或赤色或白色,作意观念,正如地遍一样,反复念诵颜色之名。
他也可以作意观想青色,黄色,红色,白色鲜花。
修习光明遍之人,可以作意观想月亮,不摇曳的灯芯,或由裂缝及洞口穿射于地上或墙壁上的太阳光或月亮光,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