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之人。有的人生性就很特别的虔诚,而有些人智慧高深。
把其中一性与其它任何一性相方成,则得三十六种根性之人。再加上多疑之人(ditthicarita),共有六十四种。
不同根性和种类的众生形式多样地采纳或修习这些禅法。
在修习三摩地之前,一个合格的修道者应首先谨慎考虑禅定法门。在古代,弟子一般得到导师的指点,根据他们个人的根性,选择法门。但是,现在如果找不到胜任的老师,求学者必须自我判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
当选好了法门后,他应该隐退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尽量不要有任何干扰。森林、山洞、或任何一偏僻孤远之地最为适宜。因为在这些地方,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最不会受到扰乱。
应该明白的是,寂静来自于我们心内。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安置好,即使是安静的森林也不会是我们理想之地。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得以安宁,即使是繁华的闹市也是适意之处。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助缘,帮助我们平静我们的意识。
接着,求道者要决定最为适宜的时间,这样使他自己和外界环境成为最佳的修习状态。
一般来说,早晨起床,意识清爽活跃,或如果不是精疲力尽,睡觉之前也是禅修的最好时间。但是无论选择何时,每天坚持那一时间应是十分明智的。这样,我们的心将进入修习状态。
禅坐的姿势对意识的集中也是一强大的助缘。
东方人通常结跏趺坐,身体挺直,把右脚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腿上。这是圆满坐。如果这样很困难的话,肯定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则可以采纳单盘方式,即简单地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左脚放在右腿上。
当以此三角形态的姿势坐好后,整个身体就得到了良好的平衡。
右手应该放在左手之上,脖子伸直,鼻子和肚脐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舌头应贴在上颚。有些人喜欢闭上眼睛,不见所有不必要的灯光和外界景物。
闭上眼睛虽然有一些好处,但是,这并不值得推荐。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人昏沉,意识失去控制,毫无目的地外求。当此心猿意马时,身体失去挺直,不知不觉之中,张开了嘴,口涎流淌下来,止不住地前后俯仰。
佛陀禅坐时,一般微闭双眼,观看鼻端,把视线收在二四英尺远之处。
若有人觉得盘着腿坐禅很困难,他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或其它东西上,只要高度足够使双脚放在地上就可以了。
求道者禅坐时的姿势并不怎么重要,只要身体舒适、放松。
精进致心一处。应该在一开始时就努力制止不善之念。
《经集》中的《精进经》说,他也许有可能受到魔王十军的攻击。它们是:贪欲(kama),胆怯(arati),饥饿(khuppipasa),执著(tanha),迟钝(thinamiddha),害怕(bhaya),疑虑(vicikiccha),散乱顽固(makkha,thambha),获取,赞叹,荣誉,伪名(labja,siloka,sakkara,micchayasa),以及标榜自己,毁损他人(attuamsanaparavambhana)。
在这些情形下,佛陀教授的如下修习方法将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与伤害之念相对,常存善念,即:嗔恨之中常思慈爱。
2.常念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即:嗔恚有时以谋杀而告终。
3.无所在乎地不予理睬,不加注意。
4.追寻导引不善之法升起的原因。在此反省过程中,逐渐忘记它们。
5.直接利用物质方面的力量。
正如一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