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而置心于呼吸。有些人喜好数息,因它有助于息念。而另外有些人认为不数为好,重要的是置心一处,而不是次要的数息。当人们修习此持息观时,身心轻松愉快,安隐。他或许会感觉到自己好象飘浮在空中。当修习这种禅法过了一定时期后,终有一天,他会觉悟到此有谓的色身只不过是以呼吸为助缘。当呼吸停止时,此身体也随之消失,因此,当下即觉悟无常。有变化,则不可能有一永恒的实体或不死的灵魂,这样,如实之智得以开发,期证阿罗汉果。
由此可以明白,此持息观不仅可获得一心不乱,而且也能够提高智观,以期得到解脱。
每一个人可以无碍修习这一简单法门。致于详细内容,读者可以参考《清净道论》。
根据《念处经》,持息观:
正念持息入,正念持息出(入息时随念于入息,出息时随念于出息),入息长时自知入息长,出息长时自知出息长,入息短时自知入息短,出息短时自知出息短,忆念整个呼吸过程(起始,中间,停止),一一了了分明,如是自我修习:我将持息入;忆念整个呼吸之过程,如是自我修习:我将持息出。
平息呼吸,如是自我修习:我将持息入;平息呼吸,如是自我修习:我将持息出。
梵圣处
在这里,Brahma意为高贵和高尚,正如梵圣行一样(Brahmacariya);vihara意指行为模式或境界,或生活方式。它们也被称之为四无量心或四无限心(appamana),因为这些心识光照一切众生,无有局限,无所障碍。
慈Metta(梵语:maitri)慈爱,仁慈,善意,能温暖软化人心。这并不是肉体之爱,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慈爱直接对治嗔恚,恶意,厌恶(kodha);间接对治人与人之间的情爱(pema),慈爱包容一切众生,无一例外。慈爱的圆满就是人我一体(sabbattata),是对一切有情善德和幸福的祝愿之心,其主要特征就是仁慈,祛除一切歹心恶意。
悲Karuna。当他人受苦,悲心能使善德人的心为之颤抖,从而解除他人的痛苦,其主要特性就是希望能去除他人的痛苦,直接对治歹毒(himsa),间接对治情欲之苦(domanassa)。悲心包容一切受痛苦折磨的有情,放弃残暴。
喜Mudita。并不仅仅指同情,更指随同之喜,或赞叹之喜,直接对治嫉妒,间接对治兴奋,其主要特性就是随喜他人的财产和成功。喜心包容一切富有之人,溶化厌恶之心,是人具贺喜之姿态。
舍Upekkha,原意为无分别之见,即既不执著,也不离厌。它不是一种享受主义的麻漠,而是心的彻底平静和心理平衡,是在充满称讥,苦乐,利衰,毁誉的生活沉浮中心态持有平稳境态,直接对治执著(raga),间接对治残忍。所以舍心去除贪欲和歹毒,其主要特性为平等。
在这里,舍心并不是仅仅指中庸之受,而是意味着一种标准善德。心情之寂然,精神之平衡为最贴近之解,舍心包容了一切善与恶,爱与非爱,乐与非乐。
《清净道论》详细说明了修习焚住的方法,以期获证禅定。
当一修行者成功地获得禅那,他即可以轻松地修习五神通(abhinna),即:天眼通(dibbacakkhu),天耳通(dibbsota),宿命通(pubbenivasanussatinana),他心通(paracittavijanana),神足通(iddhividha)。
这里要指出的是,三摩地以及这些神通对获证阿汉果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虽然它们对具有者来说无疑是一财富。例如,有些见地不佳的阿罗汉,在没有禅那的帮助之下,通过修习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