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力量。

    风大为动性。运动就是由此大而产生。运动被认为是一种力量,或热量的发动者。

    “在物质世界中的运动和热能分别相当于精神世界中的意识和业力。”

    此四大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并与四种衍生物形色多样地结合在一起。此四种衍生物是颜色、气味、味道以及滋养要素。

    此四大及其再生物是不可分离,相互关联的,但一种要素的成份可能超过另外一种。比如,在地大中,坚固性具有压倒优势;在水大中,凝聚性高于其它;在火大中,暖性大于其它;在风大中,动性胜于其它。

    这样,物质是由不断变化的能量和性质构成。根据佛教,物质只延续17个刹那。

    注解者高兴地说一刹那比闪电所需时间的百万分之一还要短。

    意识在此复杂的人体机器中更为重要,它由52个心所组成。受或感受(vedana)为一,想(sanna)为一,剩下的50个被共称为意志活动(行samkhara)。这种翻译并不能完全表达原巴利文的意思。在这些心所中,意志最为重要。所有这些都从意识(vinnana)中生起。

    根据佛教哲学,人无时无刻不在忆念某一事物,或物质或精神,经历一特定的意识。这种意识的时间限度为一刹那,但刹那相续。这样,心所的延续含有时间因素。这种刹那相续的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

    每一意识体有三种形态(khana)。它们是生(upada),住(thiti),灭(bhanga)。

    每一坏灭刹那结束后,立刻引发下一生起刹那。在此恒常变化的生命之流中,每一短暂的意识消失后,即把其一切能量、即把所有深深烙印下来的感觉全部传送给它的后来者。每一新生意识由其前者的潜在能量和另外新增加的内容组成。因此,意识迁流不息,不受阻挠。后一刹那既不与前一刹那完全相同,因为它的构成部分不尽相同,也不是截然不同,因为同属一生命流。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有情,但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具有共同性。

    必须明白的是,意识并不象众多独立体构成的锁链,相反地,“它流淌不息,如同河流,不断地从感官支流中纳受持续增长的意识之流,并给予外部世界由此过程中收集起来的思想内容。”(1)它有生的源泉,也有死的出口处。

    这里出现了意识并列迁流的情况,但并不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重叠。消失了的心所再也不会重现,当前意识绝不会同已经逝去的意识一模一样。这样的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从未在两个相续刹那保持一致。深陷愚痴之网的世俗之人错误地把这些显而易见的持续当成一永恒实体,并且把不变的灵魂(臆想中一切行为的造作者和掌管者)引入到这一变化无常的意识之中。四种心理现象,同一种物质现象共同构成五蕴(pancakkhanda)。这一复杂的组合被称做有情众生。

    一个人的自我就是由此五蕴构成。

    大海之水一望无际,但是,大海之水是由无数水滴组成。无量的沙粒构成了海滩,但是,看起来好象一长长的席子。水浪掀起,拍打海岸,但是严格讲来,没有一朵来自湛蓝海底的浪花在海滩上丢失了其自性。在电影艺术中,我们看到移动画面,但是,为了显现这一移动,一系列短暂的图象必须影现在屏幕之上。

    一个人不可以说花的香味依附于花瓣,花蕊,或者颜色。因为香味就在花上。

    同样地,一个人的自性是所有五蕴的组合。

    佛陀常把这整个生灭不断的精神和物质过程叫做自我。但是,这样的称法不是指其同体性,而是指其过程。

    从经验方面讲,佛教不完全否认一自性的存在,但就终极方面而言,佛教不承认有一同一或永恒的实体,不过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