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们的形状和位置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不是一物的持续。”

    伯克利主教揭示了此所谓的原子只不过是一形而上学上的设想罢了。他认为有一叫做灵魂的精神实体的存在。

    戴维德体姆在经历一番寻找灵魂之后宣称:(人性论)

    “有些哲学家以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紧密地意念着我们所称做的自我,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连续性。他们不用事例证明就断然肯定它们之间的同一性和简单性。对于我来说,当我深入我所称做的自我时,我总是碰到一些特别的冷暖、亮光或阴影,爱或恨,苦或乐等思想等。我从未在任何没有思想的情况下抓住自我。除了思想,我未能观察任何事物。”

    亨利伯格森说:

    “所有意识只是暂时的存在;意识之境非恒常不变。它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从未停止。当变化结束时,意识也终止了。而它本身纯是一种变化。”

    著名的心理学家J,B.华生在其《行为主义》一书中阐述说:

    “没有一人触及过灵魂,也没有人从试管里看见过它,更没有人象接触平时日常经历中相关事物一样与灵魂产生联系。尽管如此,怀疑它的存在就会成为异说,也有可能掉脑袋。即使是在今天,具有社会地位之人也不敢提出疑议。”

    在涉及到灵魂这一问题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写道:

    “就真实被证明了的意识经历这一事实而言,灵魂学说完全是一累赘。没有人能依据科学原理迫使他人同意这一学说。”

    接着,他又总结道:

    “此我是客观知晓事物的经验之合成。知晓这些事物的我本身不能为蕴体。即使是为了心灵学方面的目的,它也不必被认为是超越时间,恒常不变的形而上学方面的实体,如同灵魂,或如同纯粹自我的主体。思想在每一前后时刻有所不同,但是后一时刻的获得,再加上另外一切,才被称之为自己。每一经验事实都可在这种阐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受任何假设的妨碍,除非受到迁流思想和意识之境的影响。”

    最后,这一段有关自我的有趣文章写道:

    “……思想即思想者……”

    这正是2500多年之前,佛陀在恒河流域所说话语的回响。

    佛教教授没有灵魂的心理学,把有情众生看成是由心法和色法构成,而此构成的五蕴又在迁流变化之中。

    在古代,印度圣修者也认为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并把它叫做初量Paramanu。古人认为36个初量构成一个次量Anu,36个次量构成一个三量Tajjari;36个三量构成一个四量

    Ratharenu。可以在太阳光中看到的飘动微粒叫做四量。因此,一个初量是1/46656个四量。佛陀以智慧分析了初量,并且宣称初量是由各种内在相互联系的力量构成,即四大种或物质之体。

    此四大为:地(pathavi),水(apo),火(tejo)。风(vayo)。

    地大为坚固性,为物质的基础。缺此则物体无法占据空间。相互关联的坚性和软性为此大的两种情形。

    水大为粘性(或湿性),与地大不同,它不可触模。正是这一要素使物质分散的原子得以聚合,给予我们形体的观念。当固体物质溶化后,此一要素在形成的液体中变得更为显著。此一要素即使在碾碎成粉的固体微尘中也可以找到。坚固性和凝聚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凝聚力终止时。坚固力也消失了。

    火大为暖性。冷性也为火大的一种。冷暖都被火大所摄,这是因为它们都有成长身体的功能,也就是,一种给予活力的生命力。住和坏就是由于这一火大而生。不同于其它三大,此要素也叫做utu,或条件,因其具有自我再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