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3.相应的努力;4.语言上的交流。
两舌之业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无缘无故地破坏朋友之间的友谊。
构成恶口之业须具备三个条件,即:1.被伤害之人;2.嗔恨之念;3.诋毁事实。
恶口之业不可避免的结果是:虽然自己绝对无害人之心,但还是受到他人厌恶,声音嘶哑。
绮语之业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1.倾心于无聊的闲谈;2.所说之语。
绮语之业不可免除的后果是五根有损,言语无信。
贪业的造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1.他人之物;2.占有之念:“欲为我有”。
贪欲之业不可回避的果报为自己的希望不能实现。
构成嗔恨之业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1.另一有情;2.有加害之念。
嗔恨之业不可避免的果报为丑陋、多病,本性可恶。
愚痴之见就是错误地看待事物,非正确的信仰,如否认业果,也被包括在这一恶业之内。
构成此恶业须具备两个条件,即:1.以邪恶方式看待某事;2.依错误的观念理解事物。
愚痴之业不可免除的结果是庸俗的贪欲,智能低弱,昏庸无知,长期生病,观点受到谴责。
根据佛教,邪见有10(7),即:1.无善,如布施等,认为布施不会得到善报;2.无慷慨施舍等善业;3.不向他人布施,认为如此等善举没有善报;4.善恶之业没有果报;5.此世间无此信仰;6.来世,即生此世界之人不信过去的存在,生此世界之人不信未来;7.无母;8.无父,即无论怎样对待父母皆无果报;9.无有轮回之众生;10.没有已经觉悟此世间和来世间,觉悟他人、正直、持戒梵志和婆罗们的存在(这里是指佛陀及阿罗汉)。
成熟于欲界之善业
如此善业(kusalakamma)有10,即:1.布施(dana);2.持戒(sila);3.禅修(bhavana);4.爱敬(apaa);5.利行(veyyavacca);6.功德回向(patidana);7.随喜他人之善业(anumodana);8.闻法(dhammasavana);9.讲法(dhammadesana);10.直率表达自己的观点(ditthijjukamma)。
有时把第七和第十业再行细分,十善业则被说成为十二。
赞叹他人善行(pasamsa)被加入随喜他人功德(anumodana),皈依三宝(sarana)和正念(anussati)代替了直抒自己的观念。
布施他人能给自己带来财富。持戒使人再生于高贵之家和快乐之境。修习禅定引导人往生色界和无色界,帮助其人获取更高的知识和解脱。功德的回向会使来生富裕。随喜他人功德可以使来生居处快乐。讲法闻法都能使智慧开达。爱敬能使来生出生高尚。利行使朋友成群。赞叹他人善行给自己带来他人的赞美。皈依三宝使欲望熄灭。正念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喜悦。
成熟于色界之善业
在色界中有如下五种色界禅那或喜悦(8),它们是纯意识的:
1.第一禅那善意识包括寻,伺,乐,喜,制心一处。
2.第二禅那善意识包括伺,乐,喜,制心一处。
3.第三掸那善意识包括快感,喜,制心一处。
4.第四禅那善意识包括愉快,制心一处。
5.第五禅那善意识包括行舍,制心一处。
这些禅那在色界中有其相应之果报。
成熟于无色界之善业
在无色界中,有四种产生相应之报的无色禅,即:
1.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