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以此来教化众人。佛陀来到他居住之地,征得他的许可后,便在毒蛇栖息的事火房里过夜。佛陀显示神通,征服了蛇王。此事使优楼频螺大为高兴,邀请佛陀作为自己的客人住下。在以后的几次事件中,佛陀迫不得已,曾多次化现神通,劝化此苦修者,但是,他仍然执著于他的信条,认为自己是阿罗汉,不承认佛陀是阿罗汉。直到最后,佛陀才使他信服。随即,他同其弟子们一道,加入僧团,得以受戒。他的两个弟弟和他们的弟子也跟着他一同出家。这样,在迦叶三兄弟及其一千弟子的陪同下,佛陀来到离优楼频螺不无的伽耻舍闍,在那里,他讲了《一切燃烧经》(AdittapariyayaSutta)。听完此经后,他们全都得阿罗汉果。

    《一切燃烧经》(10):

    诸比丘,一切在燃烧。诸比丘,何为一切在燃烧?

    眼在燃烧,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触在燃烧,从眼而生起的苦乐,或非苦非乐的感受亦在燃烧。因何而燃烧?我说此由贪、嗔、痴、生、老、死、忧悲、苦恼,点着而燃烧。

    “诸比丘,如此意想:多闻圣弟子厌恶色、眼、眼识、触,一切由眼而生的苦乐,或非苦非乐等感受;厌离耳或声,鼻或香,舌或味,身或触,意或法,意识,意,以及从心而生的一切其乐,非苦非乐之受,由厌恶而远离,由远离而解脱,因此而悟轮回已尽,梵行为住,所作皆办,更无此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断除一切烦恼,共证阿罗汉果。

    大弟子舍利弗和目键莲的皈依

    离王舍城不远处,有一村寨叫优婆提(Upatissa),也叫那律柯(Nalaka)。村里住着一绝顶聪明的年轻人,名叫舍利弗。

    因为他属于村里的统治家族,所以有人也叫他优婆提。

    虽然他从小就受到婆罗门的薰陶,但是他广阔的人生观和成熟的智慧迫使他放弃了世传的宗教,从而接受了更具忍让和科学哲理的佛法。他的兄弟姐妹们都以他的善行为榜样。但是,他的父亲瓦干陀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婆罗门教信徒,他的母亲曾因他信奉佛教而大为不快。但在舍利弗临圆寂前,他劝说其线皈依了佛教。

    优婆提从小在荣华富贵中长大。他与诃利陀,又名目键莲结为生死之交。他俩在遥远的过去世就是亲密好友。有一天,当他们游乐于山顶庙会时,他们意识到五欲之乐是何等的虚幻和短暂,当时他们就决定离开世俗生活,寻求解脱之道,远行各地,寻找安隐。

    这两位探求者首先找到娑贾耶。并跟他出家。他有众多的追随者。不久获得了老师传授的一点点知识,但此种教理不能使他们满足,因为他们无法发现解除危害人类病苦的全能药方,因此就离他而去,往返于各地寻找安乐。最后,他们回到自己的村庄。两人约好,无论其中哪一位发生现了真道,都要告知对方。

    当时,佛陀派送了最初60位弟子,向世界宣说圣法,而他自己来到优频螺。阿示说,最初五比丘之一,也朝王舍城走来。

    这时,求未能者的善业发生了功用。如同长了悲悯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精神修证,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优婆提漫游于王舍城大街时,他遇到了阿示说。他高贵的相貌,神圣的威仪一下子把优婆提吸引住了。只见他双眼低垂,目视前方一掣之地,安祥的脸,勾划出他内在深沉的寂静,举止泰然,整洁的袈裟井然于身,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他迈着快慢得体的步子,挨家逐户接受慈善之人放在钵里的简单饭菜。优婆提想:“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象他这样的修行僧,他一定是阿罗汉,或是一位正在修习阿罗汉之道的圣人。我现在就前去问一问:是因为谁的缘故而使你出家?谁是你的老师?你随何人之法修行?”

    但是优婆提还是克制住自己,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想,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