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般若谷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大智大慧。相传,六朝时期,大佛寺是高僧云集之处,当时佛教分禅学和般若学两派,其中般若学中的六家七宗,有五宗在这一带活动,故该景点取名“般若谷”,也有纪念古代这些高僧大德的意思。     张伟忽然有一种感悟,这里是东白山去宁波、台州方向的必经之路,那么这里的大佛可以与舟山群岛上普陀山联系起来分析,还有齐旅游与媛媛的意思是,汉朝时期东白山的火山或许熄灭了,而佛教就是在那个时候传过来的,这两者有关吗?     这时候,张伟发现景点内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像,脚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寓意“天地之间,唯我独尊”。释迦牟尼出生像象征了佛教的起源。右边是释迦牟尼在菩堤树下成道的线雕图案,成道像象征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沿台阶往上走,岩壑陡壁,喻意佛教文化传到我国传布者经历的跋山涉水之艰苦。经过第二级瀑布,拾级而下,正前方是一幅12米、高25米宽的石壁浮雕像,画面场景为南朝时期大批高僧名士云集剡中(今新昌),研究佛教般若学,还有昙光开山、支竺遗风、般若创宗、三生圣迹、智者圆寂等典故,以及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提及的王羲之、孙绰等游止于新昌的十八名士。     这是一幅佛教中国化的巨型历史画卷,示意了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也体现了新昌在佛学史上的地位。瀑布层层下跌,激起巨大的轰鸣声,喻意我国传统文化与印度佛学在激荡中包容了佛学,最后成为影响深远的一大中国文化。隧道中间有一石室,曰“光华世界”,中间为两尊毗卢遮那佛,四面是镜子,金碧辉煌,“光华世界”示意了佛教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出隧道,迎面是20米高的鳌鱼观音像,还有文殊菩萨,今后还要在周边雕凿普贤、地藏王菩萨。我国有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四大菩萨的道场,这四大菩萨象征了佛教在我国的普及。     东白山区域先是茅山道士,后成为佛教圣地,看起来一直有人想把这里打造某种仙境的意味?     般若谷布局绝妙,喻意深刻,是当代新景点的典范之作,有“江南敦煌”、“地下佛国”之美誉。     般若谷景点风光,幽雅、粗放皆俱,湖、桥、溪涧、竹林、经幢、七级悬瀑、石雕、砖雕、洞宫、石门坎等景致连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精湛的石窟艺术,展示丰富的佛教文化,供游客观赏、解读。2001年10月1日开放后,深得游客青睐,很多人拍手称绝,视为“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当代新景点开发的典范之作。     般若谷的瀑布也是奇迹,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在这里也非常恰当,只是李白只是做梦到这片区域的天姥山,而止步于东白山了…     般若谷瀑布从30多米高的岩山上喷涌而出,悬挂而下,经转折跌宕,深入20多米的地下岩窟中,“七级”之数正好与佛语“七级浮屠”相合。游客身临其境,豪情满怀中又感神秘莫测,“水从哪里来,又从哪里去,地下岩窟怎会水积不满?”,疑惑中又让人领悟佛学深邃、宇宙无限,有限的人生只有如此搏击才会有意义。     瀑布又把石宕主景分成了两区,分别代表了佛学文化的两大时期:印度佛教诞生和佛教中国化。从汉白玉经幢进入石窟世界中,只能望到瀑布的第二级。一米多宽的石路两边各是深不见底的清潭,左侧入口屏风状石壁上的九龙喷浴深雕、潭中莲花和小孩铜像,反映了释迦太子出生的典故;右侧中凸的岩壑中,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的大幅线雕图案。两幅精致而简练的石刻作品,反映了佛教在印度的诞生。在内侧岩壑登陡壁栈道,进入另一天地,喻意佛学文化经传布者跋山涉水传到我国之苦旅。     上到最高处,第二级瀑布悬挂于“水帘洞”外,过潭上石桥,到达巨舰头部状的岩台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