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陌生而熟悉的名词,感开始听许子将描述时,廖心其实有些纠结,这是要上大学,继续深造呢。随着时间推移,廖心琢磨出来了,这太学,更多的是一种学术交流,但是因为纸张并不多,所以大多数用的还是竹简,而拜师则需要守师规c家规。总而言之,想要学的更多的经义,就需要去拜师,但是每家师傅的师规和家规都不同,所以也没一个标准,因此最多算是后世大学雏形。但是这些太学生有些生猛呀,跟着三君之一陈太傅,持刃入宫,难以想象。党锢,熟悉的名词呀,前几年沸沸扬扬,原来就发源于太学,这太学生活就有点意思了。
经过左尚书建议,依照惯例,入太学第一步便是复考,以证经义非虚。而如果真正想入仕,一种是熬两年,通过考试,然后继续熬两年,继续考,才能一步一步提升。但是如果能得到其他人的赏识举荐,便可以快速入仕,以太学生入仕,按许子将先生说法,一者是直接拔擢为郎官,一者是从舍人慢慢做了。庆幸的是,我又是郡中举荐而去的,所以生活费用都是由郡中负担,不用自己操心边工边读。此时,熹平元年。
我该如何做呢?廖心手指敲得手中竹简“嘚嘚”作响。思索片刻,随即应变吧,有机会自然是不能放弃的,与其想这个,不如先温习一下功课,在老师这学的《欧阳尚书》和《韩诗》,太学复试按理是会选一样考校,别到时候,一问三不知,就难看了。
当时太常刘逸,看到廖心无髯,五官俊朗,却已及冠,神态内敛,于是问道,“少君何人,贵庚?”
廖心作揖,回答道,“在下廖心,字明理,汝南平舆人,年十五。见过刘太常。”
刘逸上下打量了一番廖心,道,“初左议郎建言,设太学复试,而汝南谢廉年十二而能通经,有不凡才学。今足下年十五而有字,想必亦是不凡。足下善何种经义?”
“刘太常赞缪了,区区浅薄之见,何足挂齿。承蒙老师不弃,悉心教诲《欧阳尚书》c《韩诗》,心巧言之答,甚合老师心意,会适逢郡县举荐,特赐予表字‘明理’。在下诚惶诚恐,倍感老师心意,时刻不敢有所怠慢精修之途,唯恐使老师蒙羞。”,廖心恭敬回答道,太学校长在此亲自考核,真是意外,廖心自己先谦虚一番,然后说自己老师擅长《欧阳尚书》和《韩诗》,隐晦表明自己也擅长这个,所以才被赐予表字。
刘逸听到廖心这么说,很惊讶,现在年轻人要是擅长什么,都会很自豪的直接说出来,而廖心居然会先提出老师来隐晦表明自己擅长什么,而且将功劳全归功于自己老师,不简单,觉得要试探出他的真正才学,于是问道,“左议郎初设复试,广陵郡徐淑年未满而举,问故。徐淑说,‘诏书有言,'如果有像颜回c子奇那样的人,就不必拘于年龄',所以郡中举我孝廉。’,而左议郎问,‘昔颜回闻一知十,孝廉闻一知几邪?’徐淑愧退而出;今孝廉年仅十五,其闻一能之几何?”
廖心恭敬道,“臣治不如子奇,学不如颜回,愚钝不堪,因此唯精一而,因此只能闻一得一。”
前言精一,后言闻一得一,这个回答似乎意有所指呀,刘逸心念转动,于是问道,“孝廉既有所得,敢问所得之一为何?”
廖心立即道,“臣求学至今,唯得一字,‘德’。臣曾经外求与事,却发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穷其一生,外求皆不可得道。迷惘数载,遂不予外求,而内自省。悟得人心本善,人性本德,养心便是存德。事故,臣闻一得一,闻万亦得一。”
刘逸听罢,大笑三声,道,“好一句闻一得一,闻万亦得一。我且问你,如何养心?”
廖心听了,心中吐槽,问了这么久了,还不进入正题,老人家有点难以应付,还好这块我还有点水平,“人之初,性本善,这心便是性,便是天理,更是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