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它本能关注的信息除外)。即使你对某件事感兴趣,它也不会因为你有兴趣也会因此产生兴趣(这超出了它对外界信息可应变的范围)。科学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倭黑猩猩大脑还缺乏相应行为的管理区域。这会导致倭黑猩猩对有用的信息失去积累与传承。从而阻碍了倭黑猩猩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黑猩猩身上。

    早在1920年,心理学家科勒就做过检测黑猩猩智慧的实验。实验是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一一一一特纳利夫岛进行的。受试者是被称为最聪明的黑猩猩苏丹。科勒把香蕉挂在很高的天花板上,给黑猩猩分别提供了箱子和竹竿,看看苏丹是否知道借助工具取下香蕉。竹竿是两根,只有插接起来才能够到香蕉。苏丹意识到竹竿是可以利用的工具,最初“只见它一会儿用小竹竿,一会儿用大竹竿来回试着拨香蕉,但怎么也拨不着”。之后开始手持两支竹竿挥舞c摆弄。偶然中,它发现把竹竿插在一起,竹竿变长,就可以摘下香蕉。“黑猩猩为自己的这一‘创造发明’而高兴,并不断地重复这一接棒拨香蕉的动作”。之后,它记住了这一知识,可以反复运用这一技巧吃到香蕉。但是这一情形似乎不是实验者的全过程描述。笔者最近看到《现代心理学史》一书提供的一段原始资料,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这涉及到之后关于箱子的实验。实验者为苏丹提供了两只箱子,目的是看看黑猩猩是否可以意识到箱子和香蕉之间关联,并成功地利用这一关联。通常说法是苏丹在多次尝试后,也许无意之间吧,它把一个箱子摞在了另一个箱子的上面——于是,它同样成功了。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实现要艰难许多。

    第一次实验,“苏丹抓起一只箱子,莫名其妙地在第一只箱子上来回挥动,并不把第二只箱子放到第一只箱子上。第二次的时候,它把第二只垂直放到第一只箱子上,似乎没怎么犹豫,但这个建筑仍然太低,因为目的物不巧挂的太高了”。。。实验者于是将目的物改“挂在距一边两米远的笼顶较低的地方,苏丹的建筑还是放在原处”。在科勒看来,叠加起来的箱子与目的物之间的关联是相当明显的,苏丹只要拆掉建筑移动到新的目的物下重复先前的动作,目的就达到了。但苏丹这时对箱子视而不见,已完全失去了用箱子得到目的物的兴趣。“事情变成了这个样子:苏丹把看守人拉到目的物下,”爬上他的肩膀去接近目的物。“看守就弯下腰来。动物跳下来,抱怨着,然后拉着看守人,用力试图让他挺立身体。它在尝试着改善人这个工具。”它固执地这样做,完全放弃了用箱子来做工具。科勒认为苏丹已发现了箱子与目的物的关联,只是因为目的物挂得太高导致了苏丹的挫败感。科勒于是把箱子叠加起来,放在了目的物下面,让苏丹拉下来食物。目的是让苏丹意识到这个方法是可以成功的,以坚定它的信心。之后第二次实验,“经过对苏丹的鼓励性帮助后,箱子再次被放到了一边。一个新的目的物被放在了屋顶的同一个地方。苏丹立刻把箱子叠加起来,但是却放在了目的物原来的那个地方,也就是原先叠加箱子的地方。。。。在它上百次的尝试中,这是它最笨拙的一次。实验已持续了1个多小时。当苏丹漫无目的地把箱子推来推去时,我们只好再次为它建筑好箱子,它跳上去,得到了香蕉。”

    第二天继续进行箱子实验时,科勒发现“苏丹把一只箱子搬到目的物下,但是却不知道再把第二只搬来。”科勒描述道:“最终,我们为它建筑好,他就跳上去,达到了目的。”他多少有点遗憾地继续写道:“我们把建筑拆掉,再进行同样的实验,可是并没有诱发它进行建筑工作。”在此过程中苏丹始终尝试爬上看守人的肩膀去得到目的物。最后,实验者只好再次为它摆好箱子,让它能够获得香蕉。之后的情景令人鼓舞:“在第三个目的物下,苏丹放了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