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只箱子,把另一只拉了过来,放在一边,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却停了下来,它持续地看着目的物,同时摆弄着第二只箱子,突然,它坚定地抓起箱子,十分干脆地把它放在了第一个箱子上面。”科勒认为“这一快速地解决方法与它长时间的困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把这认知上的这种瞬间融通称为“顿悟”。

    两天以后,苏丹重复这一过程已无障碍,只是技术不太熟练,但是这时它已坚信这个方法可行性,“以一种固执的神态”摆放第二只箱子,因为箱子位置不是很好,每次爬上去,建筑就要倒塌。“经过长时间的c盲目的尝试之后,最终上面的箱子牢牢站住了脚。”结果是:“苏丹总是立即使用第二只箱子,而且也明白应该把它摆在什么地方。”

    科勒1913年就开启了黑猩猩智慧的实验,大概用了7年的时间才离开特纳利夫岛。人们对这类实验中的黑猩猩的情况知之甚少,但凭借上面依稀的记述,我们仍然可以做出一些有用的推断:

    1,黑猩猩的认知水平仍然在思维进化的低端层面上,基因给予它的,不足以支持它象人类那样较为容易地与环境条件建立意识上的联系。第一次实验虽然苏丹表现出叠加箱子的行为,但笔者从后继的表现来看不认为它一开始就意识到箱子与食物的关系。苏丹的成功是在人类多次示范的情形下取得的。如果只给它提供箱子而无人演示给它看,苏丹成功的可能性就将大大降低。甚至至死也不会悟出建筑箱子可以摘取食物的道理。科勒数岁的儿子曾试图从栏杆间隙中取出香蕉,结果卡在那里取不出来。苏丹见此情景走过去,将香蕉转动90度让他顺利地取走香蕉。科勒正好目睹这一情景,因此告诉儿子“苏丹比你聪明。”但苏丹没有因此成为人类的一员,它仍然是一只黑猩猩。人脑可以发现和理解极为复杂的事物关系,苏丹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面对某种关系的情境,苏丹的大脑皮层缺少相关的构建,也就不能做出相关的反映。这就把它阻止在人类思维的层面之外,停留在动物本能的低端思维层面上。

    2,在人类为它做示范时,信息构成的含义已在苏丹的大脑皮层留下了痕迹(这种情形达到了触发苏丹大脑皮层活动的那个潜在的临界点,这个智能点比其他动物要高,但比人类要低)。换言之,它的大脑在触景生情中对箱子事件有了反映,神经网络中的突触会有电化学那样一种级别的变化(外在的词称它为“顿悟”)。如果没有人类的示范,大脑提供的它与目的物之间如何建立关联的指令内容,就是大脑中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顿悟也就无从谈起。从过程来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追溯苏丹掌握箱子建筑的过程,至少有4个认知节点促成了它的成功。(1)箱子是可以搬起c移动的(2)箱子是可以叠加,增加高度的;(3)箱子的起始位置必须放置在目的物下方才有效的,(4)身体在攀爬箱子时,要确保叠加的箱子是稳定的。苏丹在多次的体验中,一步步把这4个认知节点搞清楚了,才有了最后的顿悟。这个过程与人类的学习模式几乎没有差别。我们看到拳师打拳,一招一式形如流水,令人眼花缭乱,但你要学会它,也是从分解的动作一点点学起的。只是苏丹在大脑中完成这一过程比人类要慢的多,要求分解的节点单位要更小一些。

    3,如果苏丹无人暗示和引导,自己在箱子c目的物c所在的空间之间明确了事物间的关系独立地完成获得香蕉的过程,这种行为叫创新,苏丹是在人类示范的条件下取得成功的,因此只能算是一种模仿。也许这就是黑猩猩与人类最本质的区别。

    据说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重复了科勒的某些研究。其中就有箱子实验。让别的黑猩猩学会象苏丹那样叠加箱子获得高处的食物,大约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科勒将苏丹的成功归结为“顿悟”,巴甫洛夫则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