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为政》)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诲人不倦”(《论语述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人民“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通过教育得到改造和提高。

    儒家推崇为政以德,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就是要求为政者要以人xìng中本来具有的美德来教化民众,使民众过上一种高尚的、有道德的生活。孔子认为治理天下,就应该用推行德化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推行以德治国,能够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就好像北极星在天空中一动不动,而群星也都环绕在他的周围。孔子用北辰和群星来比喻为政以德,就是告诉为政者,只有自己品德高尚并且能将民众内心的善引发出来,才可以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光耀宇宙!所以“为政”就是以文明高尚的文化思想去引导教化社会人心,匡正世风。“为政以德”的要求是,要以纯正的思想动机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中心来匡正和教化社会风俗和人心。孔子把道、德、仁、艺四门学问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而优则士,去教化、影响社会人心,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继承下来,这样,社会就会纯朴厚道,使天下成为道德、文明、和平美好的乐园。

    儒家认为,人xìng本善,人天生就是善良的,道德高尚的,人们对善良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所以为政者的道德教化是可以在民众中推行的。也就是说德治的主体应该是有道德的,才可能对德治对象实行德治。如果人xìng天生卑劣、自私自利、yīn暗无耻,道德教化事没有用的,只能靠政治高压来遏制人xìng的罪恶!由此可知所人xìng善是儒家以德治国的基础。以德治国是儒家治国理论的理想模式,但这一模式是否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呢?

    礼治,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具体施政纲领,更是“为政以德”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孔子认为,“礼”是建立在对人及人类社会关系的理xìng认识之上,制约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的总则。“仁义”之心xìng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xìng,是人一切善端的渊源。而以血缘亲疏为纽带的人lún关系,以及由此所派生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等级统治关系,正是表现人的理xìng生命,约束人的一切行为,维系人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自然法则,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群居生活情态的根本所在。人类的这个自然法则,便是“礼”,是当政者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依据。当政者的一切典章制度、施政措施,必须以维护“五lún”为核心,以体现“仁”,弘扬“仁”为目的。这可以看做是孔子的立法思想。在孔子看来,人类社会,无论是天子庶人,都应以“礼”修心养xìng,努力克制自己的私yù杂念。发扬人的内在善端,以实现“仁”的境界为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唯如此,人人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社会才能和谐安宁。正如荀子所言:“礼者,法之大宗,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朱熹讲的更确切:“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诸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礼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所以,做人之道,在于发扬善端而尽心尽xìng,必须遵礼、守礼,以礼节之,而治人之道(即治理国家),则在于弘扬仁道而尽lún尽制,更必须以礼治之,把“礼”这个反映人lún关系,制约人的社会行为的自然法制,上升为政治制度,要求人人遵守。因而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孟子指出,人的天xìng是善良的,他说:“人xìng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