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除非他对这个朋友有利可图。马克斯韦伯在考察儒家的德xìng时指出:“孝是引出其他各种德xìng的元德,有了孝,就是经受了考验。”
儒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如何尽孝的原则和方法。尽孝不外乎天理人情。《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有一天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无违--不要违背,到底不要违背什么,没有往下讲。等一会儿孔子要出门,学生樊迟驾车,在车上孔子谈到刚才的事。樊迟问老师,你说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圣告诉樊迟,一个人做人不要违背了天理人情,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按礼法赡养他们,去世时按照礼法埋葬,以后按礼法祭祀,就是尽了孝。首先,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真心对待父母!父母对子女的心是无私的,真心的,不求回报的。孟武伯在问孝的时候,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多精彩啊!父母出于对我们的爱,担心我们的身体,怕我们生病,我们对待年老的父母更应该怀着这样的心情呀!若是孝敬父母能像父母担心我们的疾病的那种心情,就是孝了!《论语》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老师请教关于孝的问题。孔圣告诉他,“色难”,脸色温和、态度和蔼很重要,也很难做到。有事的时候,做晚辈的要主动去做,有好吃的先给父母长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吗?孝首先是有发自内心的敬意,然后态度要和悦。现代社会,有很多人孝敬父母完全是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根本就不是真心行孝!但是想到“父母为其疾是忧”该有多愧疚呢,如果良心还有一些未泯。
汉高祖之第三子,汉文帝刘恒,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jiāo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yào,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并誉为“文景之治”。
第8章 为人仁义,把握做人的根本(3)
古人云:“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这就告诉人们: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供养,父母去世的时候要服丧,丧期完毕要祭祀。对父母生时的尽心奉养,作为子女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对于长期以来维系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孝敬父母,还要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保证父母无生活上的无忧。这是尽孝的最基本的方式!儒家lún理一直把生活上的“养亲”看作是“孝”的基本要求,看作是子女应尽的基本义务。父母抚养子女历尽艰辛,含辛茹苦,子女chéng rén后应尽心尽力供养双亲,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这是儒家孝道的基本要求。
敬亲比物质上的孝敬更为重要!尤其是现代社会,精神上孝敬父母比从物质上孝敬更重要!因为现代社会从物质上孝敬父母几乎没有任何难度!使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保持身心愉悦,安度晚年,孝敬父母以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慰藉,感情上有所寄托。孔子当时就说过:“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至寸: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人不懂得什么是孝道,以为奉养父母,仅仅是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就算是孝了,其实即便是养一只狗、一匹马或其它什么动物都要给它们吃饱吃好。所以光是养活而没有真诚的付出和尊敬,那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将孝与敬联系起来,这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