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在经济上赡养父母,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固然重要,可单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即使狗和马也能够得到饲养,人若养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于犬马乎?孟子也认为,“爱而不敬,兽禽之也。”所以,养亲必敬,光养而无敬爱之心,就不是真孝。孔子的学生曾子进步解释说:“孝者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可见,曾子把尊亲放在“孝”德的首要地位。曾子还认为,如果做不到尊亲,起码不能做坏事,以免使父母受辱。他把物质生活上的奉养看作是孝的最低层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则,过一年添一年寿,为此而欢喜;再则,父母年事越高,尽孝的日子越来越少,为此而忧惧。
如何尽孝是需要真心和细心的。当父母有了一定的年纪,除了熟记父母的年庚,给父母过生日既要替父母高兴,还要为父母的渐渐老去担心!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有些人整天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对父母的关照有些忽略,一旦当cāo劳辈子的父母突然去世,就会悔恨不已,甚至遗憾终生。岁月易逝,作为子女应当知道父母的年龄,看到父母的年岁在天天地增长,要有行孝的紧迫感。孔子的目的正是提醒人们要注意父母的日渐衰老而及时行孝。当父母的年岁较高时,尽量不要出远门,如果是为了求学或事业,非得远游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妥善的方法把父母的生活安排好再走,并要告诉父母去向,以免父母牵肠挂肚。这是仁道在家事上的具体表现。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父母故去以后,要做到“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意思是:父母死后,在没有父母管教的情况下,仍然能三年不改初衷,一如既往,这个人可以说是有孝道修养的。离开父母后,三年中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仍深系于怀,不改变对父母行仁孝的天道。这是做子女的本分,有这样情怀的人永远会把父母的养育之恩记在心中,能做到这样,可以说就是一个孝子了,我们每个人理应都当如此。
孟子列举了五种不孝的行为,和我们自己的行为对比一下,以作参省!“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yù,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说:“世俗所说不孝的事有五种:手脚懒惰不肯做事,又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一种不孝;喜欢赌博下棋,又好饮酒,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二种不孝;贪爱财物,偏爱妻子,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三种不孝;纵情于耳目之yù,涉足声色场所,使父母受辱,是第四种不孝;喜欢逞血气之勇,与人打架争斗,连累到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感、责任感以及集体主义的自我奉献精神,甚至对祖国的热爱、民族的骄傲之情都是发源于“孝道”,都是“孝道”在个个时代的具体彰显。“孝道”寄托着历史的厚重,链接着过去与未来,它既表现为一种自我天xìng的良知,也表现为对人类本身的成长历史的尊重。“孝”和“文”,合为一字就是教,因此,要发扬孝的精神,我们还是要提高自我认知,对社会的认知,教育是提升孝道,教人子行孝的重要途径。我们也呼吁社会,子女对父母的爱,以及推及他人的爱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夫妻和谐,相顾相助,成君子之道
【子曾经曰过】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
-------《礼记哀公问》
【智者感悟】
古时候的三代圣主帝王当政,必定用一定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