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大亮,平凉县城外的集市上人渐渐多了起来。时值腊月,来往的多是些采购年货的百姓。这城外的商贩无需向官府交税,是以货价较城内要略低一些。不过售卖的多是一些自家产的腌菜c鸡蛋c糕点,若是要买其余货物,还是要去城里。
远处人群分开,走出一个莽汉。路上的行人见到这莽汉,连连退避,绕路而行。周遭的商贩却纷纷躬身回礼,口中喊着“二爷好”。不多时那莽汉已行至近前,只见他头顶有些微秃,挽着一个松散的发髻,发髻上斜插着一根稻草,有些插标卖首的意思,身上披着一件大红斗篷,颜色有些陈旧,手中却拿着一个蒸糕,边走边吃边东张西望,对着四下行礼的商贩点头致意。
集市显眼处,七八个人围着一张桌子,窃窃私语着。
“这位小兄弟年岁不大,但这笔字着实难得。”
“这大字写得好!”
“哦?真是人不可貌相,阁下竟也懂得书法?”
“写得真黑啊。”
张耀写完了字,放下笔,看了看。“老先生,这幅‘欢欣绕膝芝兰茂’可还满意?”
“不错,不错。”一旁的老人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两枚铜钱,递与一旁站着的张坤。
张耀站起身,对老人行了一礼,却看到一个莽汉分开人群,站在了桌前。
老人也不等纸上的墨迹阴干,连忙取过对联,拉着孙子走了。
周围的几人也不买对联了,没多时便已散去,只留下几个闲汉,站在远处看着热闹。
早间张耀兄弟三人来至集上,待了一个时辰便将昨夜写好的十几副对联卖光,三人欢欣鼓舞,拿出裁好的红纸,现买现写,又卖出几幅。不想此时这莽汉上前,围在桌旁的主顾立时走净了。
张耀知他来者不善,从桌后走出,行了一礼道:“这位仁兄,不知有何赐教?”
一旁张坤并未上前,冷冷地看着。
这莽汉名叫郑财,是平凉县中有名的混混,平日里头插草标,在街上见到衣着利落整齐的行人,便上前将自己强卖与人家,借此讹几个钱花。他在家中行二,平凉县街面上混世的闲汉都尊称他一声“郑二爷”,县中的百姓背地里都唤他作“郑犲”。张耀早听闻过他的大名,只是未曾相见,今日假作不识,心内盼着三言两语将这事蒙混过去。
郑犲也不还礼,邪邪的一笑道:“小子,今日有福了你。郑二爷年下无事,卖身与你,保你在这集上混个安稳。”说着走到桌旁,双指敲了敲桌面,“你郑二爷在县里叫得响的招牌,过一阵再拉上几个主顾,买你几幅对子,包你财源广进。”
“原来是郑二哥,”张耀笑道“也不瞒二哥,我本是在外乡求学的学子,年下返乡,闲来无事,写几幅对子,卖个文,补贴家用,也方便乡邻。”
郑财撇撇嘴道:“买下你郑二爷,包你一副对子卖出五十文!”
张耀抱拳拱手道:“可惜,囊中羞涩,雇不起二哥这般得利的帮手,还是请二哥另谋高就吧。”
“二爷卖身与你是看得起你,给脸不接着,小心你的狗头!”郑财说着上前一步,举起右拳比划着。
张嵇手拿一包包子,喜滋滋的走回。早起卖了十几副对子,张耀便给了他与张坤每人三文钱。他性子欢脱,拿上钱便跑到城里闲逛。见到卖包子的,心想这买对子的人着实不少,午间或许不能返家,于是买了六个包子,兄弟几人充饥。此时走回,却见到郑财站在张耀身前,举着拳头要打张耀。心下一横,将包子揣入怀中,快步上前。走到郑财身侧,张嵇一爪伸出,抓向郑财咽喉。张嵇身形刚到郑财肩膀,郑财盯着张耀,原未见到他走近。此时瞥见人影一闪,心知不好,便想闪身。
张耀见张嵇走近,知他忧心自己安危,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