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执行任务时,渠等务须仔细评估风险,如面对敌优势兵力,却无甚把握能对敌造成严重损害时,应避免暴露自身部队所在。」(S. E. Morison,vol.4,p.84)。 ] 劣势海军应着重优势侦搜作为。尼米兹与弗来契和史普鲁恩斯之作战计画皆以破码所获情报为基础。劣势兵力须结合主动与奇袭,克服自身限制因素,方能有效地先发攻击。

    第四,建立局部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在波罗的海,意大利海军与空军在地中海皆运用此作为。

    第五,阻止海域为敌所用。此一作为之目的在于产生庞大之无人地带。大陆国家根本不需要透过制海达成其陆上作战之目标,阻止敌人接近其海岸即足以达到相同目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U型潜舰攻击英国航运系典型之此类作为。英国透过水下、水面与空中行动箝制隆美尔的海上jiāo通线亦为一例。以空中或潜舰攻击俾扩大海上敌人无法活动水域,系苏联对抗北约与美国海军之中心战略。

    阻止海域为敌所用即使无法赢得战争,仍可发挥相当功能,有利战事之进行。U型潜舰即为成功例子,起码盟军为了因应潜舰威胁,付出相当成本。神风特攻队并无法使日军重掌制海权,却能瘫痪或迟滞美海军,防卫日本本土。许多国家之滨海防御对公海上之舰队不构成威胁,然在国家存亡之秋,仍可进行惩罚xìng攻击,对象甚至可包括美国舰队。

    另一项方案系大陆国家可透过陆上行动达成海上目标,此项方案可能遭马汉学派之鄙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一派学者认为英国须避免将大部队投入欧洲。英国军队之功能应是保护世界各地之殖民地与贸易,其政策在于维持欧洲大陆军力平衡。包括陆军上将海格(Douglas Haig)在内的另一派理论是,战争时英国如作壁上观,将使欧洲大陆沦于德国手中。此派理论认为,敌人掌控欧洲大陆虽不会造成英国沦陷,但对英国而言并无益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陆军看法获得采纳,英国远征军急速前往比利时,却遭逢严重损失。

    海上战略派因此感到其见地已被证明,且当时英国社会大声呼吁,勿再将子弟送入壕沟中。尽管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更大规模的部队远征欧洲大陆。1940年春季,德军发起闪电战,攻陷比利时、荷兰与法国,英军能从敦克尔克(Dunkirk)顺利撤军实为奇迹。吾人无须探讨当时环境是否需要英国投入地面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海上战略产生何种不同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因英国之助得以撑过德军攻击,德军只得将其舰队与U型潜舰部署于北非基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攻陷,U型潜舰以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为基地;而希特勒如运用法国机场发动空中攻击,将可摧毁盟军海运。法国沦陷使得英海军作战极为困难。此例证明,陆上行动大幅改变了英国海洋战略,甚至几近将其改写。贝肯公爵(Sir Francis Bacon; [ 译注:1561-1626,英国哲学家与政治家 ] )有句互古名言:「掌握制海权者……在战争中可随心所yù控制战果之大小。」然克劳塞维茨提到,战争中无所获者,将予敌人可乘之机。海上行动之影响力与陆地相较,速度较慢且不够直接,而且容易受到陆地情势之影响。海军对此点颇不认同。

    战术任务有三项要素。第一,任务目标诚然会随着行动时间的接近愈益明朗,然作战整备却会使指挥官在战术选择上有所限制。第二,整备作业会受到吾人平时所预期之任务影响。第三,海军战术指挥官应注意海上兵力与地面情势之互动,理由有三。第一项纯属战术范畴:未来双边之互动势将更多;第二则有关潜在敌人之本质:其舰队、组织架构与军事哲学可能以陆地为导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