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敌在赢得胜利后还有机可乘。现代海军武器的效能显示,存在舰队并不易维持,但在传统战争中仍可发挥若干功效。

    如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章节所述,劣势部队唯有在敌军处于不利情势时方能与之作战。海军作战之目标不外制海与武力投shè。制海旨在防卫海上jiāo通线,但其具体作为通常是摧毁具有威胁xìng之敌军。武力投shè旨在运用制海权,进行对岸攻击或两栖登陆行动。完美之武力投shè有赖部队安全运载、兵力适时增员,以及地面行动能获得再补给,然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负责防御滩头堡或增援其他部队之指挥官因任务目标繁多而不知所措。史普鲁恩斯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执行任务防卫滩头堡,却因此遭人非议。海尔赛亦坚守任务,摧毁敌舰队,却使麦克阿瑟部队在雷伊泰(Lyete)海滩勉强逃过溃败之途。在所罗门海战中,舰队往往因从事与陆战有关之任务而受挫。敌军可能利用优势兵力任务负荷过度的问题,故战略阶层人员不可使战术人员负荷过度。

    单靠战略并非常能达成目标,因此吾人可以理解何以须使敌人投入决战,以「投shè行动」使其产生威胁感。由于现代武器shè程远,因此大型武力投shè行动益将加重指挥官之负担。战术指挥官须谨记下列两项任务中何者为重:摧毁海上敌军,或保护与岸上有关之行动。吾人从太平洋战争中发现美、日海军思维上的不同。日本海军首要之务为争取制海权,故摧毁敌舰为其主要目标。美海军虽深知摧毁敌舰为首要目标,却仍固执地防卫滩头堡,甚而因此付出惨痛代价。美军认为确保武力投shè行动之遂行系明智选择,实情则不然。如非美海军拥有雷达、解码技术与造舰优势,日本海军恐不会惨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多事例显示,即令无制海权,亦可遂行武力投shè。盟军到了1943年5月方有因应德国U型潜舰威胁之道,但仍在1942年11月成功登陆北非。在苏士运河战役时,德军将领隆美尔在未能降低马尔他或英国潜舰威胁的情形下,仍几近达成任务。英国海军支援希腊与埃及时,严密掌控制海权;德军却在毫无制海权的情况下占领挪威,英国海军部大感震惊,而首相丘吉尔为此愤怒不已。德军从空中占领克里特岛(Crete),付出惨痛代价,此后不再实施此类行动,但任务顺利达成,而英国战舰因此役折损严重。然此种情形仅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汉尼拔(Hannibal; [ 译注:纪元前247-183,迦太基统帅 ] )时代到对马海峡战役 [ 译注:1905年,日本击败俄国舰队 ] 期间,任何海外陆地作战之遂行皆有赖制海权。成功之海外行动取决于海洋上作业之能力。从海上发动空中攻击、两栖作战,以及支援岸上部队等,皆有赖运用海洋,而上述任务由于具有两项主要目标(制海与任务本身),使得指挥官面临严峻考验。现代美海军强调在安全水域实施精准打击,这种做法实际上有两项谬误。第一,以大量战机或飞弹对陆攻击的想法与「空权致胜论」(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无异。空中攻击有其必要,但决不足以达成国家军事目标。1999年春季北约海军与空军战略轰zhà仅获致些许成功,此事足以说明空优有其局限xìng。这些行动或许对塞尔维亚之固执冥顽作了惩罚,却无法防止其部队在科索伏省的残暴行动,而这才是北约空袭所yù达成之目标。第二,如无能力于敌沿岸执行任务,就无法称为完整之舰队;如无能力将部队与物资送送达岸上,同时阻绝敌军于吾人使用之水域外,亦不足以称为舰队。

    战争强度

    另一项与任务有关却无法于事前解决之变数为战争规模,亦称战争强度。强度最小者为影响国家利益且须加以处理之危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