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反者道之动,故不争而天下莫能争。另《礼记·乐记》亦有解释,且作为参考: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僈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翻译:从出生到死亡。生存领域的人,十占其三。死亡领域的人,十占其三。人活着,在死亡领域内活动的,也十占其三。什么原因呢?因为其奉养丰厚。原来听说善于养护生命者,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战争中也不会触及兵器,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兵器对其身无处容纳利刃。什么原因呢?因为其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备注:1c上段讲“曲则全”,该段则讲从生到死的过程,以善摄生者的角度阐述全生之理。
2c“生之徒”,即不会早夭而正常死亡的普通人;“死之徒”,即被死亡笼罩的,必定中途夭折的普通人,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人之生,动之于死地”,即人活着但随时遭受死亡威胁的普通人,或许会早夭,或许可正常死亡。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为“以其生生之厚”,即想求得更丰厚的涵养。而余下十分之一,则是可尽享寿命者。故而“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上古天真论》曰:“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可知上古之人不但可终享天年,而且终死不会衰老,后人皆失道,逆阴阳而行,故多有早夭者,多半百而衰者,基本不得终享天年。至于原因,后文也给出了原因:“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3c“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并非指善摄生者养生到一定境界运气也会跟着变好,而是善摄生者不会在兕虎出没的路上行走,不会去充军打仗,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不作不死,即“以其无死地”。圣人善养生,故圣人无疾长生。也许你有疑问,圣人不作不假,但天灾人祸这种事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例如天下突然掉下石头,地上突然发生地震这种事情圣人也能提前躲开吗,如果能,那圣人岂不就是神了?答案是肯定的,人们一直说“神圣神圣”,神虽在前,圣也不遑多让,圣人法天则地,精神与天地相容,天地亦为其手脚之延伸,故能明察秋毫。《仲尼》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于是你应该知道,若是神圣脱离死地,也便与凡人无二,所以神仙下凡也会被人教做人。人们经常祈求神佛保佑,那神佛又该求谁呢?答案是神佛不会陷入困境,亦无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