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多管中窥豹之徒,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所以《大宗师》对于人的境界高下也做了一个标准,且看你在那一层: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翻译:弯曲则保全,屈枉则直伸,低洼则充盈,陈旧则更新,缺少则获得,过多则迷惑。所以圣人抱守“一”作为天下表率。不自我表现,因此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骄傲,因此长久。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他争。古时所谓“曲则全”者,难道会是空话吗!确实能保全而回归。)
(备注:1c世俗人的智慧,是非分明,曲全枉直,洼盈旧新,各自有分。面对繁杂的世界,大师却告诉人们“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自己连同世人一起迷惑而不能复返。只有圣人知道阴阳是互相转换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上段讲“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该段则得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结论。
2c圣人处阴阳之和而无偏执,故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此圣人所以可治天下也。
4c“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齐物论》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意思是说:万物无不没有彼方,无不没有此方。从彼方则不见此,从此方则可自知。所以说,彼从此出,此也从彼出。彼此是相对而生的。虽然如此,刚刚出生也就是刚刚开始走向死亡,刚刚死亡也就是刚刚走向新生;刚刚可以也就是刚刚开始不可以,刚刚不可以也就是刚刚开始可以;因为是(这个道理)所以不是(这个道理),因为不是(这个道理)所以是(这个道理)。因此圣人不走这个道路而一切凭上天定夺(常有司杀者杀,此之谓也),也是因为这个道理。这就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原因,也阐明了万物玄同之理与圣人无为的原由。
5c《齐物论》曰:“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我们的科学家,哪怕伟大如爱因斯坦,都像那朝三暮四的猴子,在繁杂世界里迷惑惘乱!难道不是太可笑么,苦苦寻求宇宙大一统,却不知万物皆是相同。能不被迷惑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6c《阴阳清浊》曰:“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这段话告诉人们,一个人真的能够改变全世界。《礼记·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大,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