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们不知生死,一心扑在世俗中,即使听了无数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其实所有的大道理都是小道理,于人而言事莫大于生死,且看古人如何说。《知北游》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该段告诉人们,生死相依而互为起始,其符合天地阴阳的法则。“生也死之徒”告诉人们活着是走向死亡的途径,那“死也生之始”如何理解呢?

    《天瑞》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气,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气之聚为人之生,人生为天地之委形,人死则为气之散,复归于天地,也就是说人死则反其本,而其本又以为生,其生或以为人,或以为物。做个简单的比喻,就好比我们将一个原来形状的积木拆散重组成另一个形状,这就叫做“死也生之始”。故而有后世之人或物有存其前世模糊记忆者,这种情状人们一般称之为转世。死亡,如《至乐》骷髅所言:“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死亡叫做返本,人为何还要活下去,干脆自杀不就好了?

    此又可以这样理解:能量散而为精,聚而成神,人死则被动和于大道,人生则主动和于大道,成为人类自己的神明。也就是说,人衰亡致死,其神散而为精返其本,无抱其神,神机俱灭。但当人一直活下去,其神聚精,其神得保,并与道长存。用大白话做比喻就是,那些修为成神之人无生无灭,好比有生命的积木,而普通人死亡之后便成为这个有生命的积木的一部分,并为其所用。

    所以,人活着永远不要停止对道的追求,之前人们不知“道”,但现在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去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那人又该如何对待生死呢?《养生主》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意思是说,人之生,应运而生,人之死,顺势而死,安心时运,顺变不惊,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胸中,古时候把这种解脱叫做天帝解人于倒悬。那么人的一生又是怎么回事?且让我们先从造化讲起。

    《周穆王》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所谓造化,由阴阳所变,说的更直白些,世间万物皆是造化,亦是虚妄,佛家所言一点不虚。造化于人而言也要从阴阳两方面分析,《周穆王》曰:“觉有八征,梦有六侯。奚谓八征?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征,形所接也。奚谓六侯?一曰正梦,二曰愕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

    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知其所由然,则无所怛。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内;阴阳俱壮,则梦生杀。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将阴梦火,将疾梦食。饮酒者忧,歌舞者哭。”

    “觉有八征”即人清醒时的八种状态,其产生的原因是肉体与外物有所接触,“梦有六侯”即人睡眠时有六种占验,其产生的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