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与自然存在着对应关系,故而《内经》在论述五藏相互制约与互助的关系时运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取象手法,就是五行。《宝命全形论篇》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此虽是对于五藏关系的论述,但“万物尽然”四字更加重要。
那五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且看《阴阳应象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 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燥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这同时也是整体偏于北方的中国地理风俗在饮食上呈现东酸西辣南咸北甜的原因。另外,经络遍布人体,五藏即与人体各部分密切联系,也有各自所主,当五藏发病时,人体相应的部位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现象。例如《举痛论》曰:“五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所以观察面部异色,你可以大体做出判断,黄赤为热,此征兆大体是脾或心引发的热症;白为寒,此征兆大体是肺引发的寒证;青黑为痛,此征兆大体是肝或肾引发的痛症。《内经》告诉人们,五藏与六腑互为表里,表里大概是皮影戏中影子与皮子的关系,互为表里的意思是“互相做为对方的外表或者内里”。
此外,《宣明五气篇》中讲到五脏的许多特点:“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这是讲五味与五脏的对应。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非常易懂的文字,无需解释。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讲述五脏与人情志的关系。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这是五藏的禁忌。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这是人体液的来历。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这是五味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