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进麦地,殴打c驱逐割麦村民,打死打伤村民数十人。巡捕营人少,不敢与之对抗,便火速上报坦台请求支援。闹事旗兵太多,坦台无力弹压,只得奏报皇上。皇上听闻这么多人作乱,心中也有些着慌,急调京外精锐清兵六千,分三部驻于京畿,严防旗民再聚众滋事。
村民们受到这一次惊骇,整日生活在恐惧中,他们觉得自己像刀板上的鱼肉,随时可能被人宰割。少数有先见之明的人,料到此地终非乐土,卷卷铺盖另寻生路去了。
迁走的村民越来越多,眼看“大同”伟业将要泡汤!皇上急了,命清兵把守各处路口,严禁村民外迁,对于偷逃的人,抓住后一顿板子,再押送回所在的村。
村民走不了,地里的麦子又不敢收割,今后将何以为生?眼看爱民的仁政已经变了味,白尚简此时渐渐明白了,皇上不过以百姓为试验品,所做所为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哪里是真心为百姓着想?
尚简心想,所谓的土地官有化,都是因自己而起,当初若不是自己夸耀西阳寨的好,怎会惹来这些祸端?为此他心生愧疚,入宫面见皇上,恳请他解决数万村民的生计。皇上经过一番考虑,决定让军队压阵,保护村民收割麦子。
这一日,六千清兵全副武装,分成六队于各处巡逻。村民们有了后盾,便壮着胆子下田割麦,一天内收割了数千亩。收回去的麦捆尚未脱粒,先堆在村舍边的空地上。
谁知这天夜里,上百处麦堆先后着了火,村民们被火光惊醒,纷纷起床,拿着能扑火的家什去堆场救火。堆场的火还未救完,麦田里又燃起熊熊大火,广袤的田地瞬间变成一片火海,火光映红了整个夜空。
此时,驻守的清兵闻讯赶赴火场,与村民一起奋力扑救。无奈火点不断增加,这边扑,那边着,兵民救了一夜火,至第二日辰时才将大火扑灭。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一直冷眼旁观的太后终于忍不住了。这天晌午,太后将皇上请到她的寝宫,微愠道:“皇上亲政,我本不欲过问政事,可如今若是再不过问,大清江山便要白白断送了。皇上推行新政,本无可厚非,可不管新政旧政,一定要顺势而为,切不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到底。试问皇上,大清江山是谁打下来的,皇上坐天下依靠的又是谁?是那些汉人么?皇上若是再不反省悔过,恐怕不久便要众叛亲离,亡家亡国了。”太后叹了口气,决然道,“没收的土地,立即归还给旗民,所谓‘土地官有化’新政,永不要再提了。”
其实即便太后不说,皇上也已意识到官有化干不下去了,只是此事推行了半年,付出了如许的努力,实不甘心就此罢手。纵火事件发生后,他一直在苦苦思索出路,此时心中有了另一个想法,当即向太后禀奏:“母后,事已至此,福临实在是骑虎难下。福临思想,能否用国库的银两,按价赎买八旗圈占的土地?旗民一旦得了银子,便不会再闹了。”
太后闻言,立即摇头否定:“大清入鼎中原,不过数载时间,且接的是亡明的烂摊子,国库有几个钱,皇上难道不晓得么?况且南方未靖,西南有朱由榔,东南有郑成功,大清官兵连年征战,军饷开支甚巨,哪有闲钱去买这些地?”
皇上连遭太后否定,不免有些灰心,叹道:“福临身为一国之君,行事半途而废,如何向亿万臣民交待?龙颜扫地,威信已失,这个皇帝,福临恐难胜任了。”
太后见他泄气,便打气道:“治家尚且不易,何况治国乎?大清万里疆土,亿万臣民,人心千差万别,国事千头万绪,岂能事事顺心如意。皇上应把挫折当成教训,从教训中汲取理政经验,经验多了,犯的错便少了。况且这件事也不是皇上一个人的错,吏部尚书坦台,户部尚书陈名冬俱难辞其咎。尤其是坦台,身为三朝老臣,自己又是旗人,居然没有一句反对的谏言,他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