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新年的第一件大事,是凿山开路,此事年前已经寨民大会议定。先前由于战乱等原因,道路不畅反倒是一重安全屏障,如今天下太平,西阳寨民众若想改善生活,就要与山下互通有无,于是修路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四海带着寨中劳力,从山头往山脚修路。顶上那一段坡度较小,且以土质为主,他们只须将两旁的树木伐倒,将小径拓宽,倒也不费多少工日。修到断崖的时候,问题出现了——路若从崖顶走,一方面工程量较大,另一方面崖顶两端十分陡峭,行人上下非常艰难。

    可是不走崖顶,又能走哪呢?

    四海与石匠们正一筹莫展,青松说了一句话:“为什么不能在崖壁上凿一条路出来呢?”

    这位十八岁少年的话,一下子点醒了众人——在垂直的石壁上凿一条路槽,比走崖顶也不知近了多少。

    既已选定了路径,石匠们便拉一条直线,从崖壁两头往中间开凿起来。

    却说嘉珍那一组的人,除了每天轮流派人值夜,便是吃了睡,睡了玩。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多月,多数人便觉得清淡乏味。

    人真是奇怪的生物,忙久了总想闲下来,闲久了却又想找点事做,因此休假的人中,有些主动跑到修路工地上,帮四海他们干活儿。只是这种帮忙完全出于自愿,随他们的喜好,想来便来,不想来便不来。

    也有一些人,对某件事有强烈的兴趣爱好,却因迫于生计而无暇顾及。于是趁着长休的机会,他们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爱好的事情当中。

    比如沈福子,他从小上了两年学,本想做个读书人,却阴错阳差地当了瓦匠。这下有了大把的闲工夫,他便向陈先生借来一些书,天天泡在诗山文海里。

    再如陈大龙的弟弟二龙,曾对油坊街上大表舅的打铁手艺十分着迷。他看着铁块经过镕烧锻打,变成一件件有用的工具,就想有朝一日自己也做一名铁匠,能够随心所欲地做出各种铁器。今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下山去跟表舅学打铁了。

    嘉珍也没闲着,他在琢磨如何改造寨里的供水系统。新居的用水,还是按照老办法,用毛竹管道输送过去。可是由于毛竹容易风化腐蚀,经常要维修更换,给寨民用水带来不便。他思考了很长时间,先后想到几套方案,又都一一否定了。

    最后,他决定试一试陶管。陶管耐腐蚀,烧制成本低,只是较容易破碎,且管与管之间的接头不好处理。

    何不从头至尾烧制一整条陶管?这个念头突然从嘉珍脑子里蹦出来,使他兴奋异常。

    有了这个好念头,嘉珍立马付诸实施。他请来几十个人帮忙,从取水口往新居开挖沟槽,槽宽二尺,深约三尺。沟槽开好后,他们又取来烧砖用的红粘土,做成泥浆,沿着槽底和槽壁涂抹五寸厚,形成一条整体的粘土水渠。待粘土晾干,众人按照窑匠的指示,在土渠内填上柴草,点火焙烧后,一条陶渠便横空出世了。

    由于焙烧的温度与环境不似在窑里那样好,陶渠的强度不太高,且有多处出现裂痕,但毕竟不影响使用。嘉珍他们将渠顶盖上瓦片,又在瓦片上回填厚厚的土层,使明渠变成暗涵,避免泥污造成的壅塞与污染。暗涵引水成功,他们又造了支涵,将潭水引至每一排房屋前,并重新布设储水池c排水沟,还挖了几口洗衣池。

    休假的人当中,有人喜爱整洁,将庄子里的晒场c路面收拾得平平整整c干干净净。有人喜欢花草,将山间好看的野花野草挖了来,栽植于庄前屋后c路边田头。这一年里,他们自愿做了一些修补完善美化的工作,让大伙在寨子里住得更舒心,将生活一天天装点得灿烂多彩起来。

    至于学堂,已将男学女学合并,第一年由玉兰执教。由于合并后学生较多,入学年份又不同,玉兰一人管起来很是忙碌,她想挑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