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动不动,一个兵过来用脚踢了踢,也不见他动弹,想必已经断了气。
陈老四之死,引起山上民众的极大恐惧,从此无人再提回村的事。可怜老四妻小连个尸首也未得到,众人不过意,在山上给他垒了个衣冠冢。
为免暴露目标,四海告诫各家各户,不要于同一时间做饭,以免炊烟过浓,引起山下闯军的注意。
原来数天前,闯军攻破西阳山西面要隘,打得官兵一败涂地,向东北方暴退百余里,暖州山区遂大半为闯军占领。
山区已失,暖州州治堪危,刘良佐急调庐阳c寿城等地明军,又飞书求助于黄得功,集结重兵向大别山区反扑。此时,南京兵部调来火炮十数门,以壮良佐军威。
这一日清晨,只听山下炮声隆隆,响彻山谷。有几个胆大的村民相邀下了山,潜伏在村北的一座丘岗上向村中眺望,只见村内房屋多为炮火所毁,仅剩下一截截断墙残垣。
无巧不成书,闯军也于当日调来数门大炮,与村东的官兵对轰。一时间,炮击声c喊杀声震耳欲聋,双方以山村为中心,展开惨烈的争夺战,从天明杀到天黑,直杀得村内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家园已毁,争战未息。暖州西部山区,成了明军与闯军的军事对峙区,此地一朝归明,一朝又归闯,势同拉锯。
西阳山上这块绝地,虽然荒芜,倒也十分安全,让山上众人免受战乱之苦。人们带来的粮食也不少,一秋一冬尚无饥馑之虞。
眼看短期内下山无望,众人不得不作长期居留打算。这日午后,四海召集各户至木屋后的旱田里议事。四海以为,当下有两件事迫在眉睫:一是建房,二是开荒,其中建房尤为紧迫。此议一提,众人俱都认同,愿意出工建造房屋。于是四海将山上的十六名木匠分成四组,每组分配劳力八十人,沿着山溪两岸伐木造屋。
时下已是秋季,若等大树落了叶子,众人便失去遮风挡雨的屏障。因此,人们在建房一事上格外尽心尽力,期望入冬前有房可居。
卞世垒虽少言语,于此事倒也热心,父子二人带着家丁参与造房工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落于人后。就连冷美人玉兰,也常去工地上干些轻活儿。
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山上众人苦战两个月,建成木屋三百余间,茅厕二十多个。立冬后不久,一百一十户人家全数入住新居,结束了长达几个月的露天生活。
解决了居住问题,人们又集中劳力开垦林地。按照四海的打算,要在今冬明春开辟水田二百亩,于夏初前育种插秧,若秋后收成好,山上居民便无饥馑之虞。
殊不知这年冬天格外严寒,又接连下了几场大雪,屋外天寒地冻,给伐树垦荒造成极大阻碍,至第二年(即崇祯十七年)二月,开垦田地尚不足百亩。
初春时节,一部分居民家里断了粮,靠有粮的亲邻接济度日。后来,断粮户越来越多,占到全部户数的一半。那些粮食充足的居民,为了将来自家生存,再也不愿拿出粮食接济他人。
此时,四海c李木匠两家尚有稻c麦一千余斤。四海与李木匠商量后决定,除了留五百斤稻子作种,剩下的粮食全部用来熬粥,逐日舍给断粮的人家。
这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卞世垒天价收购粮食,出的银子高出市价十倍。有钱能使鬼推磨,粮多的人家纷纷向卞家售粮,几天之内,卞家收购粮食四千余斤,成了山上最大的存粮户。
断粮的人家见此情景,都骂卞世垒黑心肠,为了一家独活,不顾他人生死。四海心中也暗骂卞家阴毒,只是一方愿买,一方愿卖,他纵想声讨世垒,也找不出正当理由来。
四海舍了七天粥,眼看存粮就要耗尽,心中十分着急。此时,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卞家也在门口